上市銀行中層炒股心得 買小盤股半年每股賺10元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13日 07:25 第一財經日報 | |||||||||
持有一只小盤股半年,每股賺了10塊錢 本報記者 蔡臻欣 發自上海 張朝暉直到今天還記得他迄今作出的一個最重要投資決策的日期以及全部細節:2005年7月19日,這一天他以16元左右的均價將近20萬元積蓄滿倉殺入了一只股票。而半年后的今
這只股票是華勝天成(資訊 行情 論壇)(600410.SH),目前的總流通股本為3120萬股,是一只不折不扣的小盤股。 舍大求小 張朝暉是一家大型上市公司的中層管理人員,由于比較看好本公司的發展,他下決心做了自己公司的小股東。 “那時候看它(張所在銀行的股票)從5塊多跌下來挺狠的,就在4塊2毛的樣子買入,想這么低總套不住,我天天看盤提心吊膽的,結果捂了半年上下折騰了幾下卻跌到3塊8了,于是一咬牙便割了出去。” 翻閱雜志時,他看見一篇文章,詳細介紹了國內外市場小盤股(及小市值股票)的長期表現優于大盤,而且還附有大量的例證。于是他分析:“我以前持有的我們銀行的股票盤子實在太大了,簡單地說就是有了利好也炒不動。所以我決定找一只績優且有成長潛力的小盤股作為投資對象。” 一只幾乎符合他所有選股標準的小盤股浮現出來:“華勝天成那時正好在除權,每10股轉增3股派5元。我注意到上市后基本上沒有表現,除權前的圖形是一個很大的收斂三角形,除權后還一路下探創了新低。” “但我覺得這只股票從事的行業有戲,首先它的主營業務是為金融、郵政、電信領域的客戶提供信息技術應用及服務。我在銀行上班,當然也知道這一塊的‘肉頭’很肥,金融、郵政、電信等都算是壟斷行業,提供配套服務的利潤自然也有保證。這家公司2003和2004年的每股收益分別是0.50元和0.67元,我感覺2005年應該在0.80元以上。金融、郵政、電信目前新的概念都層出不窮,相信未來發展前景都很大。我看過一個投資故事,美國淘金礦最瘋狂的時候真正受益的倒是那些賣器材、賣水的人,我直覺這個華勝天成就是這樣一家公司! 2005年7月19日那天張朝暉很激動,“華勝天成放量了,有許多大筆買盤搶進,而且從圖形上看恰好突破除權所有高點,按這架勢會去補缺口! 他首先買了1/3倉位,怕大勢會有反復,但是張朝暉是個冒險型投資者,猶豫了一會兒,最終還是買了個滿倉。 那天華勝天成漲了3.47%,換手率6.52%。從來沒滿過倉,但他幸運地買到了一個日后再沒出現過的低價。這只小盤股大漲小回,一路升到28元出頭才回檔。 小盤股的機會與風險 事實上,在專業證券分析師看來,張朝暉正好在正確的時間選擇了正確的股票。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下稱“中金公司”)分析師吳豐樹日前表示,當前宏觀形勢有利于小公司的發展,理由是經過近30年的改革開放,不少中小企業已經形成一定的核心競爭優勢,而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深入,優勝劣汰之后的優質小公司更易獲得資金青睞。此外海外資本的大量涌入以及國內大型上市公司更加追求效益,小公司被收購兼并的機會增多。 中金公司還特別推出了包括8只小盤股的一個小盤股組合,其中華勝天成赫然在目。吳豐樹認為選擇這些股票的基本出發點是“成長性+競爭力”,主要依據包括:未來3年有20%以上的年均業績增長和10%以上的凈資產回報率;競爭優勢非常突出,在各自所處的細分小行業中都處于領導地位;行業分布充分分散,涵蓋制造、消費與服務等三大領域,行業及公司互相之間沒有關聯。 一般而言,小盤股在大盤呈上升趨勢(即專業人士所謂的上升左半球)時表現要明顯強于其他股種,而在大盤下跌階段(即下跌右半球)中表現則明顯弱于大市。不僅是中國,美國市場小盤股的這種表現特征也非常明顯。中金公司以10年段為期,將流通盤小于5000萬股的股票編制成中金上證和深證小盤股專門指數與同期上證A指及深證份A成指比較后發現,從長期來看,小盤股的回報明顯優于大盤。1994~2004年間,上證小盤股指數平均年回報達到11.2%,深證小盤股指數則更達到22.9%,而同期上證A指和深證成份A指兩個指數則只有7.8%和17.2%。 但同時,在波動率方面小盤股也比大市要強烈,10年間中金上證小盤股年回報標準方差達到32.0%,深證小盤股年回報標準方差為80.2%,分別比上證A指和深證成份A指年回報標準方差高出1.3%和3.2%。 中金公司的統計還顯示,國內市場小盤股優于市場的表現主要是在牛市的后階段,在前半段小盤股表現不見得會強于大市。一般認為,上市時流通A股股本小于5000萬股,當前的流通A股股本小于1億股的股票應該屬于小盤股。中金根據此標準統計發現,截至2005年12月31日,小盤股共有661只,占所有A股上市公司總數的49%,占A股流通市值約20%。它們絕大部分分布在消費、工業、材料和信息技術等行業。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