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焦點透視 > 正文
 

香港內地緩慢融合 證券從業人才向往完美市場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26日 02:31 第一財經日報

  諾貝爾經濟學獲得者保羅·薩繆爾森1965年在他的有效市場理論中提倡“完美市場”,他作如下假定:市場參與者數量龐大,任何單個參與者都無法對市場產生重大影響;所有參與者都具有完全的信息,有同樣的市場進入途徑,并作出各種理性行為;商品是同質無差別的;不存在交易成本

  本報記者 劉永 發自廣州

  和每一個人都曾有過夢想一樣,任何一個行業都有自己的“完美市場”的假設。

  諾貝爾經濟學獲得者保羅·薩繆爾森1965年在他的有效市場理論中提倡“完美市場”,他作如下假定:市場參與者數量龐大,任何單個參與者都無法對市場產生重大影響;所有參與者都具有完全的信息,有同樣的市場進入途徑,并作出各種理性行為;商品是同質無差別的;不存在交易成本。

  當然,永遠不要對完美市場抱有幻想,但在很多行業,隨著經濟全球化,正在打破各種限制、降低交流互動門檻,向“完美市場”靠近是一個趨勢;至少,在一個區域市場可能向“完美市場”靠近。

  在證券從業領域,隨著WTO承諾的兌現,以及《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與證券及期貨人員資格有關的安排》細則的實施,這一趨勢顯得更加迫切也更為明顯。

  香港證券專業學會行政總裁張為國分析認為,2006年以及將來幾年時間,香港和內地證券業界將出現人才缺口現象,兩地從業者的交流和融合緩慢前進。

  利好因素帶來人才缺口

  香港一直擔當著中介角色,香港投資推廣處資料顯示,過去的一年中,該署成功協助232家外資公司在香港開業或擴充業務,總投資達11億美元,比 2004年增加90%;在2005 年1月到9月,流入香港的直接投資達267億美元,比2004年同期增加18億美元。

  這種增長趨勢將持續到未來一段時間,同時,隨著內地按WTO協議逐步開放金融業,特別是今年年底對外資銀行部分業務的開放,更多的外資金融機構會利用香港為跳板進入內地市場。普華永道也在本月初做出預測,今年在香港主板市場IPO(首次公開發行)的公司數量將與2005年持平(為60家),IPO融資額將可達到1990億港元,較上年的1914億港元增加76億港元;在創業板上市的數量也將有10家。

  據統計,目前共有超過300家的內地企業已在香港成功上市,集資總額超過9000億港元。

  內地金融市場總值約為4萬億美元,增長速度驚人,在國家“十一五”規劃當中,也將金融業列入重點發展行業。

  分析以上利好因素,張為國認為,在大的市場環境中,銀行、證券、保險業都將有一個好的發展趨勢,金融專才的需求將出現增長的局面。

  但事實上,目前兩地的證券從業人員遠未達到市場需求規模。

  根據上月底發布的國務院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領導的第一次證券業經濟普查數據來看,2004年末,全國證券業經營機構共465家,其中,證券公司128家,期貨經紀公司178家,基金管理公司45家,證券、期貨投資咨詢機構108家,證券交易所2家,期貨交易所3家,證券登記結算公司1家;產業活動單位3249家。

  上述所有證券機構的從業人員僅9.43萬人,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學歷者3.99萬人,占42.31%;女性1.29萬人,占13.68%。

  在香港方面,相關數據表明,香港證券從業人員為6.4萬人,其中基金方面1300多人,證券投資1500多人,基金托管250多人。

  這一人才數量遠不能支撐金融證券業的發展,從增長空間來說,內地更具增長性,香港相對飽和。

  前程無憂網站新近預測,在2006年,銀行、保險業將成為熱門行業。

  隨著WTO的進一步開放,銀行、保險業進一步拓展業務,同時在各地搶先布點,人才熱潮涌動,銀行和保險業在進行洗牌的同時也在進行人才的洗牌,種種變化促使其對業內高級人才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除了熟悉產品、市場的專業人士,還需要能夠組建、推動、管理團隊的高級管理人才。

  緩慢融合

  香港和內地金融證券從業人員的交流和融合,從上世紀90年代初就已經開始,原香港證監會官員梁定邦、史美倫先后出任內地證監會高官,都是標志性事件;根據《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與證券及期貨人員資格有關的安排》(下稱CEPA),是另外一個里程碑。

  在CEPA的安排下,兩地證券專業資格互認開始啟動。

  香港證監會與中國證監會于2003年11月21日簽訂有關證券業專業資格互通的簡化程序的安排,以便香港期貨及證券界專業人士在內地取得專業資格。

  在此項制度下,香港專業人員通過內地

證券法規考試后,可以向中國證券業協會申請取得內地證券從業資格,香港專業人員指持有(包含曾于最近三年內持有)香港證監會發出相關牌照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永久性居民。

  張為國認為,兩地證券專業資格互認對雙方都有一定好處,這是兩地金融服務業更緊密合作向前邁進的重要步伐;對香港金融從業人員來說,則是進軍內地市場的機會,在吸引內地個人及企業的龐大資金上尤其重要。

  對于內地來說,隨著金融市場允許香港專業人士到內地工作,香港引入金融體制和

股票市場的國際經驗,國家金融市場便可進一步發展。

  基于對等原則,香港證券專業學會2005年4月在深圳舉辦首次香港證券及期貨從業員資格考試,以便為內地專業人員投身香港金融服務業提供通行證,第二屆將于今年4月份在上海進行。

  這兩項專業資格考試的啟動,標志著在CEPA框架下,內地與香港兩地的人才交流進入一個新里程。

  但事實上,來自證券制度、監管體系等方面的不同,以及語言等方面的從業阻力,融合的步伐并不盡如人意。

  在香港專業人員報考內地的從業考試中,2004年有300多人參加內地證券從業資格考試,2005年減少為100多人。

  設在深圳的第一屆香港證券及期貨從業人員資格考試,吸引了270名內地考生參加,整體合格率超過八成,這一比例遠遠超過香港本地居民50%的通過率。

  但中國證券業協會資料顯示,截至2005年2月底,僅有75名香港專業人員獲得內地證券業資格。

  完美市場的向往

  盡管在CEPA協議下,兩地資格認證相互承認的問題已經得到解決,但人才的交流和互動并沒有形成,但對兩地人才“完美市場”的期盼,張為國仍抱有信心。

  他表示,在他領導下的香港證券專業學會將繼續致力推動兩地人才交流。在他看來,香港是亞太地區和全球金融交匯的地方,香港的證券從業人員對全球法律、法規的要求,對國際貿易以及金融產品的知識掌握相對全面,在國際

資本市場有比較豐富的經驗;相比之下,內地的從業人員對內地的規則和潛規則更加了解,他們的中文語言能力也比較強,兩者之間的交流顯得必要和迫切。

  事實上,在薪酬方面,上海同香港證券從業人員已經比較接近。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