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報三大看點可關注 宏觀調控VS股改效應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18日 08:21 中國證券報 | |||||||||
本報記者 曹騰 按照日程設定,洪城水業(資訊 行情 論壇)、西安民生(資訊 行情 論壇)將于明日披露2005年年報,并由此拉開滬深兩市年報披露的序幕。分析人士認為,宏觀調控與股改將是影響上市公司2005年業績的主導力量。而根據新的信息披露要求,股改提示、管理層分析和清欠情況也將成為年報的重要看點。
宏觀調控不利影響可能集中釋放 業績預告歷來都是上市公司年報成績單的風向標,但從目前業績預告類型分布看,情況并不太理想。 根據本報信息數據中心的統計,截至1月17日,共有448家上市公司發布有確定方向的業績預告。其中,預增、預盈、扭虧、預減和預虧的分別有124、25、37、75和187家,包含前三項在內的預喜類型比包含后兩項在內的預警類型少了76家。這是近幾年年報業績預告所未有過的,也預示著上市公司整體業績很有可能出現下滑。 而在業績預告“陰間多云”的表象下,是宏觀調控效應的延續。分析人士認為,始于2004年年初的宏觀調控對企業盈利的影響有可能在2005年得到集中釋放。 從行業角度分析也可得到類似結論。盡管目前兩市有1300多家公司,分屬幾十個行業,但盈利的中流砥柱仍是石油化工、機械設備、電力、交通運輸和鋼鐵等五個行業,其凈利潤占全部上市公司的73.33%。但這些行業或受產品價格下滑、原材料漲價等市場因素的沖擊,或受定價機制不暢、成本傳導梗阻等政策性原因的影響,已出現增長停滯甚至衰退的跡象。2005年前三季度,其中的三個行業凈利潤同比出現下滑,而增長的兩個行業增幅也非常有限。由這幾個行業大幅增長形成的上市公司業績高點將隨它們的回落而成為過去。 不過,產品價格的下滑不見得完全是壞事,這也意味著以其為原材料的產品成本的降低,從而出現下游行業見底的信號。例如,工程機械、電力設備等行業可能受益于鋼鐵價格的下調,不排除前段時間這些板塊的走強與此相關。因此,投資者可以根據季報和年報,密切關注這些行業業績的變化。 股改有望生發業績效應 如果說宏觀經濟背景屬于上市公司業績的“經常性因素”,那么,時下如火如荼的股改可稱得上是影響上市公司業績的“非經常性因素”。而這種非經常性因素,有望部分抵消宏觀調控帶來的負面影響。 據統計,截至目前,股改方案中包含業績承諾的公司將近50家,約占股改公司的1/10。其中絕大多數對2005年業績進行了承諾,且有相應的追加送股作為踐約保障。雖然其中一些公司業績的增長已在市場預期之中,但也有一些平素業績乏善可陳的公司拍了胸脯。目的和手段姑且不論,如果能夠兌現承諾,業績指標的美化是必然的。 股權激勵是股改業績效應的另一種動力。目前,有70余家公司方案中附帶高管股權激勵措施,其中提出了相對明確的激勵方案的有28家。由于股權激勵大多與業績指標掛鉤,因此,高管乃至與之有千絲萬縷的大股東必定會采取各種措施,來完成設定目標,其客觀效果就是上市公司業績的提升。例如2004年凈資產收益率僅為5.36%的G深振業(資訊 行情 論壇),在日前提出的股權激勵計劃中,將2005年基本業績目標定為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不低于7%,同時采用超額累進的方法,提取長期激勵基金。 在這樣的制度安排下,可以預期公司的業績將有較大的改善。 此外,一些公司、特別是ST公司采用重大資產重組作為對價手段,這對業績的改善將更加明顯。 當然,由于股改的特殊性,其所帶來的業績釋放效應到底有多大,業內人士的判斷仍有較大的分歧。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對2005年整體業績而言,股改效應尚不足以完全抵消宏觀調控的影響。 三大看點值得關注 除了關注業績變化,以下三方面也將是2005年年報的重要看點: 首先是股改提示。股改的賺錢效應已毋須多言,因此股改的動向是投資者應該著重掌握的信息。按照新的年報披露要求,“未進入股權分置改革程序或股權分置改革方案被否決的上市公司應詢問相關股東關于股權分置改革的計劃安排,并在年度報告全文和摘要‘重要事項’部分的承諾事項里進行披露”,同時,“股權分置改革方案已實施的上市公司應在前款規定的承諾事項里披露相關承諾事項及其履行情況,以及違反相關承諾事項的情況說明。” 其次,董事會報告內容將更加“有料”。按照新的要求,其中的“討論與分析”不能只重復財務報告的內容,應著重于其已知的、財務報告難以顯示的、但又有重大影響的事項。同時,新規定對這些內容盡可能作出了細化。這將有助于投資者從中獲取超越財務數字的信息,形成對公司未來發展更清晰的判斷。 最后,清欠進展將有更明確的說法。交易所要求上市公司在2005年年度報告全文“重要事項”部分的“關聯債權債務往來”中,增加披露大股東及關聯企業非經營性占款余額和占用形成原因,以及具體的清欠方案。對于困擾某些公司的這一“老大難”問題,投資者將從年報中得到更充分的信息。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