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賺錢的事也得有人干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17日 08:52 中國證券報 | |||||||||
2005年,是中國經濟學界瘋狂爭吵的一年。其實,許多爭吵不過是在浪費唾沫,因為雙方的論據都不真實。關于“醫療改革的市場化方向”或曰“醫療改革的美國道路”之爭,即一顯例。 否定“醫療改革的市場化方向”一方,拿歐洲說事兒,認為醫療衛生體系就應該完全由政府出錢來建設,私立醫院靠不住。持“市場萬能論”的一方則奮起反擊,堅稱市場化
雙方其實有一個共同的默認:和其他商業領域一樣,資本在醫療產業也是逐利的。他們所爭論的,不過是逐利好還是不好。撇下好還是不好的價值判斷另說,單看事實層面,所謂“美國模式”有兩大特點:第一,它的大部分醫療機構確實是私營的;第二,它大部分的私營醫療機構是不營利的!八搅⒌牟灰欢ㄊ菭I利的”這樣的事實,已經超出了關于“經濟人假設”的公理之外,也超出了爭論雙方所堅守的“主義”之外。建立在“經濟人假設”基礎上的爭論,因而變得沒有意義。 類似的唾液浪費,在關于是否允許民間對教育投資,“取得合理回報”的討論中已經發生過。作為支持者的一方最強有力的論據是“絕大多數世界一流大學都是私立的。”最強有力的論證邏輯是“不賺錢的事誰干?”他們都忽視了一個事實:雖然絕大多數世界一流大學確實都是私立的,但他們全都是不營利的,甚至都是虧損的。即使在對優質生源的競爭中,他們也畫下了一道“反市場”的紅線,由耶魯牽頭的美國數十所名校曾聯合聲明,稱獎學金只根據家庭的貧富發放,不把學習成績作為依據。當然,西方也不是完全沒有以營利為目的的教育機構,但只能注冊為“公司”,照章納稅。 在西方,只聽說過發了財后開醫院、辦學校的,還沒聽說過通過開醫院、辦學校發了財的,除了在中國。“不賺錢的事誰干”的邏輯,至少在教育和醫療行業,不怎么行得通。在世界企業幾百強榜上,以醫療服務和教育服務為主業的還未之嘗聞。 同樣的討論,還發生在關于鼓勵慈善事業發展的問題上。這回的邏輯稍有變化,成了“吃虧的事誰干?”論據是“據說外國有規定慈善捐贈可以抵稅”,中國因為沒有同樣力度的激勵性規定,所以誰捐贈誰吃虧。但實際上,外國一般規定的是,捐贈額可在“應計稅收入”中扣除,而并非在“應納稅額”中扣除。如果一定要做到收支平衡“兩不吃虧”,這世界上也就沒有慈善事業了。 人并非在所有的事情上都是“經濟人”,這世界上不賺錢的事情一直有人在干,這是事實,非關“主義”也非關學問。而所有關于“主義”和學問的爭論,都應該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上。實際上,只要爭論雙方能勇敢地面對不利于己的事實,許多爭論都可以化為烏有。(文/劉同葆)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