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調整中尋求新支點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16日 07:54 中國證券報 | |||||||||
本報記者尹濤 當日歷翻開了2006年的最初幾頁,幾乎已經沒有人再懷疑今年的經濟增長速度將繼續調整,畢竟,這將是本輪宏觀調控政策效果集中顯現的一年。那么,這次經濟的調整要調多深多久?在未來的一年中能否找到新的增長支點?
不可怕的通縮 “由于2006年將是許多行業新增產能集中釋放的一年,市場供大于求的矛盾會加劇,中間產品價格增長面臨較大的回調壓力,糧食價格也缺乏上漲的動力,因此,2006年物價增長將繼續放慢,預計全年CPI增長1%左右,下半年還可能出現輕度的通貨緊縮現象。”這一小段關于物價的預測出自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的一份重要報告,這份報告日前已遞交國家發改委。其實,關于通縮的預測,我們早已不是第一次聽說。早在去年年中,就已經有專家提出這樣的警告。不過,通縮也許還是無法完全避免。 怎么通脹還沒開始,通縮就又來了?經濟學家解釋說,自上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不僅中國出現了低通脹的趨勢,而且以美國為主的西方發達國家也存在這樣的一種內在趨勢,其他發展中國家通貨膨脹率也大大降低,就是說,低通脹是一種全球性的長期性趨勢,就像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前的近20年的時間內,高通脹呈一種內在的長期趨勢一樣。 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對此曾有進一步的解釋:前蘇聯國家有1億多有文化的勞動力,中國有7.5億的青壯年勞動人口,加上印度的工人,如果這些工人全部進入競爭激烈的全球市場,那么大約將令整個勞動力供應增長一倍,這一變化已在全世界大部分地區起到了抑制單位勞動成本上漲的作用,因而有助于遏制通貨膨脹。 由此看來,通縮的發生并不完全是產能過剩的結果,而它要避免起來也比較難,即便是在我國經濟的增速還在8%以上的時候。那么,如果通縮真地來了,是否會給經濟帶來很大的打擊呢? 答案是否定的。理由有三: 首先,對經濟打擊最大的從來都不是產能過剩,而是資產的泡沫化和由其帶來的金融危機。因為產能過剩的問題是可能通過兼并重組、淘汰落后等諸多手段在較短時期內克服的,而資產泡沫問題卻通常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收拾爛攤子。在過去的三年中,我國的資本市場一直處于擠泡沫的階段,而且目前泡沫已經基本擠干。在另外一塊資產的市場——房地產市場上,除了個別城市,整個市場的泡沫也并不明顯,因此,我們首先可以斷定,這輪調整不會太深太久。(下轉A03版)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