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品動蕩持續 國際貿易快步行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06日 08:22 中國證券報 | |||||||||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柴海濤 2005年上半年全球經濟增長3.25%,雖較2004年同期的4.1%有所下降,但仍屬于平穩的上升周期。世界經濟貿易也漸漸走出低谷,步入較快增長階段。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2005年全年的世界經濟增長率為4.3%;2006-2009年,全球經濟將步入新一輪增長周期,世界經濟年均增幅有望達到4.2%。
2005年全球貿易增幅達8% 世界銀行預計,未來5年世界經濟仍將處于穩定增長時期。從主要國家和地區來看,美國經濟將持續強勁增長,仍是世界經濟發展最重要的發動機;日本經濟呈現較強的復蘇勢頭,有望擺脫以往經濟長期低迷的狀態,進入正常的增長軌道;歐元區經濟發展相對緩慢,但恢復增長勢頭明顯;東亞經濟仍將保存高速增長,在全球經濟發展中獨占鰲頭;拉美地區經濟形勢基本恢復穩定,經濟增長速度逐漸加快;俄羅斯等獨聯體國家經濟發展態勢良好,中東歐地區經濟繼續保持平穩增長。因此,今后一個時期,全球經濟將步入新一輪增長周期。 隨著科學技術進步及國際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近年來國際貿易發展迅速。“十五”時期,除個別年份外,世界貿易增長速度基本高于世界經濟增長速度。2000—2004年世界貨物貿易年均增長幅度為9%。2005年以來,國際貿易仍呈現增長勢頭。中國、印度、巴西和俄羅斯的進出口貿易額增長率均出現較大幅度增長。7大工業國對外貿易總體也呈現增長態勢。未來一個時期,由于世界經濟持續增長,發達國家及發展中國家貿易形勢向好,預計2005年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增長8%左右,遠遠高于世界實體經濟4.2%的增速。 資源產品價格動蕩加劇 2003年以來,國際市場的原油、鐵礦石等資源性產品的價格大幅上升,2005年原油價格已經突破每桶60美元大關,最高升至每桶70.90美元。因此,國際上有輿論認為,油價迅速上漲,“主要是中國、印度等亞洲國家的需求大增所引起的”。這一說法,未免失之偏頗。我們認為下列因素對國際能源、資源產品價格起著更為重要的影響: 第一,國際資源市場的供給空間日漸狹窄。以原油和鐵礦石為例,2002年世界油氣剩余量及探明可采貯量分別為14270億噸和155.78萬億立方米,按照日產量7394萬桶計算,世界原油僅可開采40年。截至2001年,世界鐵礦石儲量為1400億噸,儲量基礎為3100億噸,最樂觀的估計,也僅可開采140年。 第二,政治、經濟因素及其他重大事件的影響。國際戰爭和國際沖突中一方政府所采取的行動,尤其是主要能源生產國或大進口國的政治經濟政策調整,可以迅速影響能源市場,短時間內,商品的價格和供應量會劇烈變動,如1973年阿以沖突開始的幾周內,國際市場原油價格上漲了320%;2005年8月29日,“卡特里娜”颶風使得墨西哥灣地區92%的原油生產和83%的天然氣生產暫停,導致次日紐約市場油價創出每桶70.90美元的高點。 第三,投機行為擾亂市場。有學者認為:“當前國際市場的油價至少有10美元是投機的泡沫”。原油期貨交易數據證實了這一推斷,2004年以來,全球原油實際需求量大約為每日8400萬桶,而期貨市場的交易量在1.2億-1.6億桶之間,超出實際需求4000萬-8000萬桶,數字上的巨大差異表明投機行為遍布市場。據市場分析人士估算,目前進入原油市場的游資至少達到了8萬億美元,國際油市很大程度上已經成為對沖基金豪賭的大賭場。 第四,定價權集中在少數大公司手中。許多發展中國家的自然資源開發項目掌握在西方財團手中,如巴西淡水河谷公司、澳大利亞必和必拓公司(BHP)、力拓礦業公司(RioTin-to)控制了世界鐵礦業貿易量的80%,使得世界鐵礦石的價格決定權主要集中在這三大公司。2004年1月,巴西、澳大利亞、日本幾個相關企業,關于2004年的鐵礦石價格達成協議,使價格指數飚升了18.6%,2005年這一價格指數再次拉高,上升71.5%。再從石油來看,美國通過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已在戰略上控制了全球70%的石油資源,跨國公司則掌握著世界上超過80%的優質石油資源的開采權。 規則缺陷助長貿易糾紛 近年來,歐美發達國家之間、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知識產權、農產品、貿易補貼、技術壁壘等諸多方面的爭端日益凸顯,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一些國際規則本身不夠明晰,貿易大國單邊濫用規則等因素無疑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例如,就進口對國內產業損害或損害威脅的認定而言,世貿組織《保障措施協定》第四條“嚴重損害或嚴重損害威脅的確定”雖然規定,主管機關應評估影響該產業狀況的所有有關的客觀和可量化的因素,特別是有關產品按絕對值和相對值計算的進口增加的比率和數量,增加的進口所占國內市場的份額,以及銷售水平、產量、生產率、設備利用率、利潤和虧損及就業的變化。但這些規則沒有提出詳細的可操作性很好的通用計算模型,而是由各成員國自行其是,貿易保護主義者必然會充分利用這一空間。 對于中國而言,最突出的是保障措施中“市場擾亂/產業損害”的認定規則。在2005年美歐對華紡織品特保爭端中,中國與美歐就中國紡織品是否對美歐國內市場形成了市場擾亂/產業損害意見分歧很大,之所以如此,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世貿組織有關規則不夠明晰。 在2005年美歐對華紡織品特保爭端中,美歐在不同程度上用單方面行為取代了世貿組織規則,根據世貿組織有關規則衡量,無論是在程序方面,還是在進口對國內產業損害或損害威脅的認定方面,美歐都存在違規現象,美國的做法違規之處尤其多。 美國商務部去年4月4日宣布對中國生產的棉織襯衫及上衣、棉質長褲、棉質和人造纖維內衣3大類出口紡織品發起為期90天的調查,以便確認這些產品的美國市場是否被擾亂,中國是否是造成這種擾亂的來源。到5月13日,距宣布開始90天調查不過30多天,調查結果尚未得出,更不用說向中國提請磋商、提出證據和之后的90天磋商,美國就決定對來自中國的相關產品實施特別保障措施,規定2005年中國這3類服裝產品對美出口量增幅不得超過7.5%,這完全違背了242條款規定的程序。當然,后來中歐、中美雙方經過艱苦談判,最終獲得了雙贏的解決方案,為各國紡織服裝產業和消費者帶來福音,但那已是后話了。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