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中國股市十五年歷程:政策與制度的糾纏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19日 07:36 東方早報 | |||||||||
早報記者 陳其玨 責任編輯 夏峰 早在15年前的今天,時任上海市市長的朱镕基在浦江飯店敲響上證所開業的第一聲鑼時,人們就好奇地猜測“股市”會往何處去?15年后,當上證所已從浦西搬到浦東、上市公司數量也從“老八股”飚升至1378家時,這個問題卻仍然沒有答案。
15年,足以把一個稚嫩嬰孩變成陽光少年,卻無法讓承載了太多話題與重荷的中國股市羽化破繭。缺乏市場化經驗的中國股市常常需要在“政策”的呵護下蹣跚而行,后者用一只“看得見的手”描畫出15年來股指的詭異曲線,“但見行情起伏,難覓制度建設。”這是原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經濟法室副主任王連洲對這條曲線的總結。 刺激90年代:政策市陰霾籠罩 也許是某種宿命,中國股市從一開始就與政策結下不解之緣。 “中國股市生下來就是個畸形兒,需要政策的百般呵護。正因為這樣,它走過的路也特別坎坷。”國泰君安打浦路營業部總經理韓孝亮說。 1992年5月21日,滬市突然全面放開股價,滬指當天從616點躥至1265點,隨后幾天又登頂1420點。眼看股市脫韁,監管層趕忙懸崖勒馬,并加快新股上市速度。到了11月,滬市創出393點新低。僅5個月,滬指就跌去千點。 1994年7月30日,“停發新股、允許券商融資、成立中外合資基金”三大利好救市政策同時出臺,滬指從333.92點一路漲至1052.94點,累計漲幅215.33%。 第二年,指數又在政策指揮下玩了一把過山車:先是1995年5月18日證監會下發緊急通知在全國范圍內暫停國債期貨交易試點,滬指當天漲幅40%多;但僅過兩天,國務院證券委宣布當年新股發行規模將在二季度下達,滬指瞬間跌去16.39%。 “政策就是行情,在當時,政策對于股市的作用可以說立竿見影。”王連洲一針見血地說。 華氏“5·19”:最后的瘋狂 對很多股民來說,“5·19”都代表了一段激情燃燒、蕩氣回腸的歲月。 1999年5月19日早上一開盤,東方明珠、廣電股份等網絡股股價突然扶搖直上。很快,越來越多的股票加入漲停之列。當天,滬市上漲51點,深市上漲129點。 更讓市場欣喜若狂的是,監管層這次沒有“吹冷風”,反而火上澆油:6月1日,國務院宣布降低B股印花稅;6月10日,央行宣布第7次降息;6月14日,證監會官員公開宣稱股市上升是恢復性的;6月15日,《人民日報》發表特約評論員文章對此予以重申。 空前的大牛市在9月9日最終奠定。當天,三類企業獲準入市,滬指大漲103.52點,漲幅6.59%。 可惜好景不長。2001年6月14日,國有股減持辦法出臺并于7月26日在新股發行中實施,股市隨后一路暴跌至1514點。10月23日,證監會宣布首發增發停止國有股出售。 盡管如此,股指下挫已勢如泄洪。不得已,國務院于2002年6月24日叫停國內證券市場減持國有股期間還出臺了“國九條”等一系列重大利好。然而,股市仍義無反顧地走上漫漫“熊”途———“5·19”這一生于政策、長于政策的大牛行情,終于還是死于政策失靈的陷坑里———這似乎暗示著,延續多年的政策市終于走到末路:不僅政策的邊際效益遞減,且管理層信用被嚴重透支。 改變2005:制度變革的井噴 之所以將2005單列出來,因為這年發生了一件自中國股市誕生以來最重大的制度變遷:股權分置改革。作為國有股減持失敗后引導全流通的一種替代路徑,股改帶來的震撼不亞于朱镕基當年敲響的第一聲鑼。 今年4月29日,證監會發布通知宣布啟動股改試點。10天后,4家上市公司被迅速圈定進入股改首批試點程序。目前,股改以每周約20家的速度高歌猛進。 除了股改之外,監管層更在今年打出了一連串制度創新組合拳:先是制定權證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將停頓多年的權證交易重新引入;然后通過《公司法》、《證券法》修訂草案,擬于明年1月1日起實施;緊接著國務院批轉證監會《關于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意見》,呼喚多年的股市綜合治理被提上日程…… 股改是一個信號:無論出于何種目的,至少監管層從這時起已將制度的考量列于政策之前。從這個意義上講,改變2005值得期待!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