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衍生權證市場誰得益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14日 08:12 中國證券報 | |||||||||
本報記者黃立鋒深圳報道 “76%的香港備兌權證散戶投資者過去一年以虧損離場,71%的散戶投資者不看好未來一年的權證市場。”香港會計師公會日前的一份報道震驚了香港權證市場。與這一消息形成鮮明比較的是,香港權證市場在3年內迅速成長為全球最大的權證市場,發行人市場急劇膨脹,港交所來自權證的交易費大幅上升。
比較的結果,似乎是散戶的損失成就了香港權證市場的繁榮。究竟事實是否如此? 損失慘重的散戶 香港有一個名叫warrant88.com的民間組織,參與者全都是權證市場散戶投資者中的“精英”,他們中大多是香港證券、法律和金融行業的專業人士,部分更是對權證研究造詣頗深的專職權證炒家。 這樣一幫人在現實生活中素不相識,卻在今年8月底走到一起,原因就是當時兩只權證“出人意料”的價格變化讓他們覺得這個市場沒有那么簡單,要團結起來為自己、為散戶的利益奮爭。 對于香港會計師公會的調查結果,War鄄rant88.com的發言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散戶投資者76%虧損,這個數字可能不是百分百準確。但我相信實際虧損人數只會超出,因為香港人都愛面子,很多人虧了也會說賺了。我身邊這一群權證投資者算是比較成功的,但也沒幾個人賺了錢。” “更多的人是第一次或者偶爾賺一點,就開始玩下去。后來虧了錢想翻本,結果變成欲罷不能。”這位發言人告訴記者,很多輸不起的散戶最后不得不接受心理治療,需要像戒毒一樣來“戒權證”。與香港會計師公會合作進行上述調查的亨達國際副主席兼總經理鄧炳森,在大部分散戶投資者投資衍生權證出現虧損時表示,調查顯示雖然有眾多散戶投資者參與衍生權證市場,但他們對衍生權證技術層面了解不多;投資者應該在買賣衍生工具時多做分析,或者咨詢專業投資顧問意見,而不應盲目跟隨市場消息。 對此,Warrant88.com發言人說,“的確有相當一部分投資者什么也不懂,只會跟風炒,聽到電視里、收音機里說什么,就跟著炒,但也有相當一部分是很認真學習的,問題在于這些對基本條款、定價原理都非常清楚,對正股走勢也大致判斷正確的投資者也大部分是虧損。”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對于散戶的定義很寬泛。首先香港所謂“散戶”并不限于香港本地的投資者,只要以個人名義交易,來自全球的投資者都會被認為是香港的“散戶”。如果以為這些散戶不過數萬資金而已那就更是大錯特錯,這些散戶中,數百萬資金量的大有人在,上千萬也不出奇。 一條船上的發行商和經紀人 散戶損失慘重,那么誰從中得利?發行商和證券經紀商顯然是最大的得利者。俗語謂商人無利不起早,發行市場的急劇膨脹和香港權證市場日益龐大的交易額就很說明問題。 “發行商當然是最大的得利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香港證券界資深人士向記者表示,“發行商權證發行收入,買賣價差收入,扣除對沖成本,清算成本,如果不計其它因素,二者之差理論上就是發行商的利潤。發行收入應該動態來看,因為發行商可能會在發行后又收回注銷,或者又可能增發。” 實際上,只要發行出去,然后等著權證變成廢紙,或者等著在低位收回注銷,發行商幾乎是一本萬利。從2002年到2005年6月,香港衍生權證市場發行人數目已經達到15家。進入2005年8月,又有瑞銀、匯豐和高盛加入,目前已經有18家。 “其次是經紀商。經紀商從中得益有幾種情況,一是流通量提供者獲得發行商給予的報酬,二是其它經紀商從投資者繳納的交易傭金中得益,再就是部分經紀商可能從發行商提供的回傭中得利。為了得到回傭,部分經紀商曾不惜大肆制造虛假交易,此前有一個經紀商一個月得了250萬港元發行商的回傭。” 從2004年第4季度權證成交占港股大市成交的15%,到2005年第三季度的22%,總成交額2830億港元,按0.25%的傭金比率來看,這一數字就已經很可觀,而這都只不過是放在桌面上的。 對于各個得益者,Warrant88.com發言人的說法是,“當然誰做生意都要賺錢,要是誰都按照規則辦事,那投資者也無話可說。可是,發行商真的對沖了嗎?100%對沖了嗎?是不是從事自營交易和投資者對賭?” 那么,權證市場是否還有其它專業或者機構投資者參與交易并從中得益呢?對此,香港投資基金公會董事黃王慈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公開披露的基金基本上沒有從事權證交易的,從來也沒有聽說過,但可能會有一些私募基金做權證交易。而Warrant88.com發言人也在接受采訪時表示,2002年前曾有一些機構參與權證交易,但那是因為發行的配售要求,現在幾乎沒有,因為機構投資者從事權證交易,不如做期指、期權,那里更加專業,更加透明。 交易所的利益沖突 “如果說真的有人在權證市場坐地收錢,那就是港交所。”一位評論人士指出。確然,港交所作為上市公司其本身在權證市場監管中的角色沖突,近來已經飽受批評。 由于香港將權證交易視同普通股票交易,因而針對權證每宗交易,港交所要征收0.005%的交易費,證監會征收同樣多的交易征費,中央結算所征收0.002%的交易費(最低2港元,最高200港元),投資者賠償基金征收0.002%的投資者賠償征費,港府征收0.1%的印花稅。另外,每只權證上市,港交所均會征收一定的上市費。 0.005%本不高,可是考慮到香港權證市場日益龐大的權證交易量,也就不是一個小數字。實際上,根據港交所2005年第3季度季報,港交所2005年前3個季度共計5.8億港元的交易費中,就有3.08億港元來自權證交易,比例高達53%。 “港交所一邊是監管者,一邊又從權證發行和交易中得益,難道不存在利益沖突嗎?”一位批評人士這么說,“2002年港交所和證監會爭奪權證審批權的時候爭得不可開交,現在拿到了審批權,卻只顧開閘放水。” 而warrant.com發言人強調,“現在港交所只是反復強調加強投資者教育。加強投資者教育一定是好事,但如果天真地以為,加強投資者教育就可以解決問題,而不對在與投資者對賭的發行商加以適當監管,那可以想到香港權證市場的未來會怎樣。”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