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行長評說商業銀行改革 外資入股風險收益對稱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13日 08:01 中國證券報 | |||||||||
本報記者 齊軼 北京報道 近期,國內商業銀行引入外資投資者無疑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在昨日召開的“財經年會2006”上,工、中、建、交四大銀行的行長齊聚一堂,他們對外資給國有銀行帶來了什么、在引入戰略投資者后銀行還將面臨哪些挑戰等熱點問題談了自己的看法。
中國經濟前景被看好 就在國內有觀點認為國有銀行股權定價過低的時候,外資卻不認為投資中國銀行是“天上掉餡餅”。相反,他們認為承擔了相當的風險。 參與中行引進戰略投資者工作的中國銀行行長助理朱民對此感觸頗深。他說,中行曾經和一家國際著名銀行談得很好,當該銀行的總裁把方案拿到其董事會,董事會對該總裁提出的三個質疑使得合作沒能成功。這三個質疑是,你怎么知道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不變?你怎么知道中國的銀行不良率不會反彈?你只有5%到10%的股權,你憑什么來施加你的影響力? 交行行長張建國則告訴大家,匯豐集團在決定入股交行時,對中國商業銀行在改革的時候能否順利推進以及改革以后能否“長治久安”也表示了疑慮。匯豐集團主席龐約翰爵士為此還曾專門召開董事會,并請董事們到交行參觀,以此讓各位董事“統一思想”。 不難看出,內、外資對入股國內銀行的解讀差別是很大的。中國建設銀行行長常振明說:“我覺得國外投資者投資中國的銀行業,是希望能夠享受到中國經濟增長的成果。現在,中國經濟被國外投資者看好,所以他們若想享受中國經濟增長的成果,就必須承擔一定的風險,而且,這些風險與他們得到的收益相比,應該還是比較合理的。” 雙贏的戰略舉措 作為第一家引入戰略合作伙伴的國內大銀行,交行引資的實踐讓行長張建國感受到引入匯豐銀行是一項雙贏的戰略舉措。 張建國表示,匯豐的進入促進了交行深化股份制改革階段性目標的順利達成。匯豐是以每股凈資產1.76倍的價格投入,使我們改善了資本結構,增加了每股凈資產,為我們能夠在海外順利上市創造了很好的基礎。其次,促進了股價穩定和國有股的保值增值。上市以后,交行股價平穩向上,表明投資人對中國經濟、金融以及交行的發展前景持積極樂觀的態度。 朱民指出,中國的銀行業、中國的資本走向國際舞臺不可避免。但是,中國的銀行仍很弱小,通過戰略合作伙伴走向國際舞臺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讓外資進來只是第一步,它將為未來國內銀行走出去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朱民強調。 一場馬拉松跑 盡管四家銀行的改革取得一定成效,這些行長也表示中國銀行業在下一步還將面臨許多的挑戰。 工行董事長姜建清指出,從1999年到現在,在6年時間,工行不良貸款比例迅速從過去的47.5%降至2.5%。但是,如何長久地保持良好的資產質量是工行面臨的最重大挑戰。“財務重組以后,今后如何保持住這個水平,同時保持住我們的盈利能力,這是我們面對的一個主要挑戰,也是投資者關注的焦點。”姜建清說。 此外,如何應對過剩的流動性?如何全方位對外開放,使商業銀行參與更加激烈的國際化競爭?如何面對更嚴格的金融監管和更高的資本回報要求?這些均成為正在成長中的商業銀行必須面對的問題。 顯然,商業銀行的改革是一個持續、深入的過程,并非上市就大功告成。“這是一個馬拉松比賽。我們不要期望在跑完100米、1000米甚至10000米的時候,掌聲就能夠響起來。”姜建清意味深長地說。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