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跑39家央企股改 華僑城整體上市猜想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27日 17:28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 鄒愚 深圳報道 11月24日,華僑城(資訊 行情 論壇)(000069.SZ)公布股改方案,大股東華僑城集團向流通股股東支付的對價為10送2.8,并送3.8份歐式認股權證,行權價格7元,管理層激勵制度也同時出臺,管理層獲贈5000萬份認股權證。
在11月10日國務院五部委召開的股改工作協調會上,包括華僑城在內的39家央企被重點圈定,要求在明年2月底前完成股改。 盡管39家央企的名單并未對外公布,但是從會議后宣布股改的第九批和第十批上市公司看,公布進入股改的央企僅華僑城一家,華僑城成為39家公司中的率先起跑者。 對價到頂? “華僑城的對價不太可能提高了,因為10送2.8是國資委的上限。”平安證券分析師姜培正向記者表示。 華僑城集團是華僑城唯一非流通股股東,共持有728324843股股份,占總股本的65.54%,其中717724800股為非流通股,其余10600043股為流通股,該部分流通股是2004年9月至10月期間,由華僑城集團通過深圳證券交易所集中競價的交易方式增持形成。 從11月21日華僑城宣布進入股改到24日宣布方案,其間市場對其股改方案有諸多猜測。 有消息人士當時向記者透露,華僑城的股改方案是對價加權證,并且可能結合股改實現集團業務的整體上市。 “方案的設計是向流通股股東每10股送3股,并且送5份認股權證,至于集團業務整體上市,可能采取向大股東定向增發,從而收購其房地產業務的方式。”上述人士透露。 招商證券的分析師蘇平認為,如在股改時推行整體上市計劃,將使得方案變得十分復雜。 也有消息稱,華僑城原擬每10股流通股送3.5股,但是國資委認為對價過高而作罷。 按照10送2.8股加上3.8份認股權證的方案,華僑城集團將向包括自己在內的流通股股東送出1.1億股,其持股比例將從原來的65.54%下降到55.90%。華僑城集團同時派發1.49億份歐式認股權證,此外還將向公司管理層及業務骨干派發5000萬份認股權證,認股權證的行權價格為7元。 關于行權價格的確定,華僑城證券事務代表李珂輝表示,按照停牌前的收盤價10.75元計算,送股后股價自然除權至8.3元,增發打一定折扣,因此行權價確定在7元。 據估計,充分行權后,募集資金總量為139666萬元,其中流通股股東行權募集資金104666萬元,管理層及主要業務骨干行權募集資金35000萬元。將近14億元的募集資金將用于投資上海華僑城旅游綜合項目。 整體上市猜想 不僅市場方面期待,華僑城內部也早有將地產業務注入上市公司,實現集團整體上市的沖動。 去年2月,華僑城集團CEO兼總裁任克雷就在一次內部會議上提出,爭取集團整體或主要優質資產在境內外上市。 半年后,又有消息傳出,華僑城集團整體上市事宜初見眉目,其整體上市地點鎖定在香港,甚至稱,中銀國際將擔任上市保薦人,整體上市預計融資目標在80億元左右。 “所謂的整體上市,即將華僑城地產60%股權及酒店資產裝入上市公司。”姜培正分析。 在華僑城集團的產業定位中,旅游地產主營業務由旅游、房地產、酒店三部分構成,目前尚未進入上市公司的旅游地產資產,包括地產公司60%股權以及威尼斯、深圳灣、海景三家酒店。 據深圳地產研究人士半求統計,華僑城在深圳、上海、北京及成都等地的儲備總和(住宅用地)大約為650萬平方米,在國內房地產公司中,僅次于招商地產(資訊 行情 論壇),這些住宅建成后,保守估計市場價值為500億元。 姜培正認為,地產和酒店業務置入上市公司,實現集團的整體上市,對上市公司而言,是“一個長期利好”。 不過,華僑城的香港上市計劃顯然受到了股權分置改革的影響。 令人關注的是,華僑城在股改完成后,將以什么方式來實現整體上市呢?業界人士分析,華僑城不太可能完全采取定向增發的形式,畢竟這樣對上市公司和大股東來說,都沒辦法直接獲得現金。蘇平認為,可能采取“增發加定向增發的方式來操作”。 激勵之憂 派發給管理層的5000萬份認股權證成為基金公司關注的焦點。一家持有華僑城股票的基金公司高管表示,關鍵要看高管激勵是否能夠落到實處。 據李珂輝介紹,向高管們發行的5000萬份權證將不參與交易,而是選擇行權與否。 “這至少能夠讓公司管理層更加關心股價,一旦到行權日,股價低于7元,送給他們的‘大紅包’就泡湯了。”姜培正說。 也有人士對授予高管權證是否會造成內幕交易表示擔憂:“考慮到行權日為權證存續期的最后一個交易日,公司管理層有可能采取一些手段,在那一階段刺激股價上漲以獲得收益。同時,公司管理層一旦確定行權,所需要資金達3.5億元,管理層和骨干是否有足夠的資金來認購股票?”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