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焦點透視 > 正文
 

國資委向央企委托理財敲警鐘 對A股市場沖擊小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24日 04:47 深圳商報

  業界認為,短期不會對市場造成較大沖擊

  深圳商報駐京記者 宋華

  【本報北京電】繼國務院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在今年8月舉行的央企負責人會議上首次強調委托理財風險之后,近日,國資委發布通知,要求央企必須提高風險預警和防范能力,對
委托理財、股票投資、期貨(權)及衍生品等高風險業務進行清理和規范。

  央企委托理財資金是A股市場的主要資金來源之一,但市場人士認為,由于央企委托理財的資金近年來處于下降趨勢,且QFII等機構資金保持增量,因此短期內不會對市場造成大的沖擊。

  警鐘再次敲響

  這份名為《關于做好中央企業2005年度財務決算和2006年度財務監管工作的通知》要求,對委托理財、股票投資、期貨(權)及衍生品等高風險業務進行清理和規范。對于已經開展的委托理財業務,應采取措施全面清理,難以收回的要通過法律等手段進行保全。

  據了解,這份《通知》為每年例行頒發的文件,但據國資委有關人士透露,通知專門對高風險業務的財務監管作出規定,尚屬首次。據悉,中航油事件之后,國資委一直在進行央企委托理財的登記。目前這項工作還沒有結束。消息人士也并未透露是否對清理的時間作出了規定。

  在今年8月舉行的央企負責人會議上,李榮融首次對委托理財等高風險投資敲響了警鐘。他在會上表示,去年中央企業年末委托理財本金余額為260.3億元,隨著一批證券公司破產清算或被托管,將形成不同程度的損失。

  委托理財風光不再

  據德鼎投資高級研究員胡嘉介紹,委托理財始于1996年,盛于1999年的“5·19”行情。很多國有企業以及上市公司,紛紛將巨額資金委托券商理財。在行情好的情況下,委托理財的風險沒有暴露,有關企業獲利不少。

  隨著2001年起股市步入漫漫熊途,大量上市公司委托理財的黑洞集中暴露。2004年3月,上海國資委頒布《上海市國有資產營運機構投資監督管理暫行辦法》,嚴格限制歸口國企從事期貨投資、股票投資和委托理財。該規定當時對市場影響較大。但由于股市投資短平快,再加上國企理財途徑非常有限,選擇股市投資已經是國企理財公開的秘密。在一些上市公司中,非主營業務收益已經大大超過主營業務,其中股市投資收益占了很大比例,且投資金額和比例都比較大。據統計,截至2005年3月11日,已公布2004年年報的國有控股上市公司中,有86家參與國債或是股票的短期投資,累計金額達35.39億元,占凈資產總額的2.6%。

  短期不會對市場帶來較大沖擊

  江蘇天鼎秦洪分析,央企的確是目前A股市場的主要資金來源之一,央企在股市的委托理財資金達到了260億元,相當于兩三家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資金份額,也相當于保險資金目前持有股權投資的兩倍多,所以,央企委托理財資金的退出,的確會對A股市場造成了一定壓力。

  但秦洪認為,壓力其實有限。一方面是央企資金在目前并不占據主流地位,且央企退出來的資金空白近來又為QFII、銀行號基金等迅速填補。另一方面,《通知》中也強調“清理”與“規范”,也就是說,如果股票投資符合企業的發展方向,如購買的是優質企業股票或購買的企業產業鏈上具有協同效應的企業股票,那么,這些股票投資可能屬于規范之列。更重要的是,目前A股市場的股改任務壓倒一切,《通知》即便具有極大的做空動力,但在執行過程中,可能也會有些顧忌。因此,在短期內不會對市場形成較大的沖擊。

  秦洪同時提醒投資者,在年底時《通知》出臺,有可能對部分個股的走勢造成一定的壓力,即在11月底與12月,部分個股若出現莫名的急跌行為,可視為央企資金退出市場所致。而如果此類個股的確基本面不俗,那么,急跌之后會迅速引來新資金。因此,央企退出市場所帶來的瞬間做空動力,反而成為短期的市場機會,值得密切跟蹤。

  相關鏈接

  部分曾委托理財的央企

  曾委托理財的央企不在少數。今年上半年,南航集團11億元委托理財在漢唐證券難以收回。寶鋼、申能系也曾是委托理財的“巨無霸”。上海2004年3月相關《辦法》頒布之后,以2003年12月31日和2004年6月30日為時點,寶鋼系持股市值減少7.83億元,申能系持股市值減少2.53億元,引起股市較大震動。(宋華)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