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容對待經濟學家的逐利性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12日 11:03 中國證券報 | |||||||||
中國的經濟學家正步入多事之秋。日前,香港科技大學丁學良教授有關“中國真正的經濟學家最多不超過5個”的談話,又一次把中國經濟學家推上了公共祭壇進行靈魂拷問。 綜觀這些年來公眾對經濟學家的批評,主要集中在兩點:一是經濟學家經常越出自己的專業范圍,就自己并不熟悉的領域發表一些不正確的甚至不負責任的言論;二是經濟學家沒有堅守知識分子的操守,通過影響公共政策,為強勢群體代言和謀利。后一點尤為人詬病
對我國的經濟學、經濟學家進行反思是必要的,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對改革的反思。但另一方面,批評和反思的目的是改正缺點,而不是一棍子打死。不能因為某個或某些經濟學家出了問題,就整體否定中國經濟學界,對他們在改革開放中所起的作用和做出的努力視而不見。要求經濟學家成為道德楷模,在目前這個利益多元化的時期是不現實的。因此,我們應該抱著一種平常心,以理智而務實的態度看待經濟學家的逐利性。 在過去的20多年中,為什么經濟學家在唱主角?原因就在于:一方面,就客觀情形而言,中國的發展和改革都是圍繞經濟做文章,因而經濟學家們在社會生活中自然擁有更多的發言權;另一方面,從主觀上說,在這些年里,很多人誤認為發展經濟就是經濟學家的事情。因此,經濟學家成為各種場合的座上賓,對公共政策和自己不熟悉的領域隨意發表看法,并被輿論奉為金科玉律。經濟學家頭上的“光環”很大程度上是由前些年媒體和公眾的“經濟學家崇拜癥”制造的。 除了“經濟學家崇拜癥”外,媒體和公眾對經濟學家的另一個嚴重誤讀,就是受到傳統知識分子經邦濟世的使命感的影響,以此來衡量經濟學家的言行。以一個理想化的標準概念去對照處在財富中心的經濟學家的人格和品德,當發現現實中的經濟學家與想像有距離時,自然會產生經濟學家有沒有良心的質疑。 要破解這一難題,我們首先應該把經濟學家還原成普通人、經濟人,而不應就他們的品德提出過高的要求。經濟學家也有自己的利益,也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經濟學家的比較優勢是比普通人具有更豐富的經濟學知識,這決定了他們要利用比較優勢尋找出價最高的買主。 市場經濟是利益主體多元化經濟,在某項具體決策上,不存在一個所謂的“全體人民”或“全體民族”的利益,也就是說,不存在一個可以涵蓋整個社會、惠及一切人群的公共利益;另一方面,為了在市場交易中取得占優的地位,個人利益又都以利益集團的形式表現出來。因此,經濟學家的個人利益只能以向利益集團銷售自己的專業學術得以實現。 經濟學家還原為經濟人之后,可以不必打著公共利益的旗號來為利益集團謀取私利;而對于公眾來說,也大可不必將某些經濟學家的言論奉為圭臬,把他們當作公共利益的代言人。承認乃至寬容經濟學家的逐利性,對經濟學家少一些情緒化的責難和道德拷問,恰恰是社會進步的表現。 (文/鄧聿文)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