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焦點透視 > 正文
 

紅籌上市75號文成救命稻草 紅籌潮將起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08日 17:19 證券日報·創業周刊

  本報記者 侯捷寧

  11月1日,《關于境內居民通過境外特殊目的公司境外融資及返程投資外匯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簡稱《通知》)開始正式實施,在新規實施的同時,也廢止了外管局今年發布的“11號文件”及其配套的“29號文件”,因為這兩個文件直接堵住了“小紅籌”通道,而新規的發布被業界稱為是“紅籌融資解禁”,重然紅籌上市之火。在相隔六個月后,新規的發
布會給創投業帶來怎樣的影響?曾經令監管層擔心的稅收流失等問題是否能夠有效解決?帶著這些疑問,記者采訪了中國人民大學榮譽講座教授、軟庫軟銀金匯集團執行董事暨投資銀行總裁溫天納。

  紅籌上市柳暗花明

  溫天納認為,外管局出臺《關于境內居民通過境外特殊目的公司境外融資及返程投資外匯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是配合整體環境的轉變及需要,針對高新高增長企業,因為今年年初外管局的新規定令很多外資創投在國內的投資活動幾乎停步不前,很多中小型企業的投資基金的投資活動都慢下來。

  他指出,目前國內銀行信貸市場的情況是“寬貨幣,窄信貸”,市場貨幣充足,但信貸市場卻在收縮。其實在1995年商業銀行法中已說明了資本充足率的要求以控制風險,2004年4月中國銀監會頒布了有關法例,詳細列明了銀行在2007年必須達到有關資本充足率的要求,2006年11月中國銀行業必須全面向國際市場開放,中國將嚴格執行。目前歐美銀行資本充足率大約為8%,香港地區約為13%,中國內地目前不到5%,必須在兩年內大幅提升到到8%的水平,因目前國內銀行資本金不足,大部分銀行必須壓縮信貸,增加持有資產,用以調整資產的結構,這對中小型企業來說打擊十分大,因此針對中小高新技術公司,外資對他們來說是十分重要的,這點是必須留意的事情。國家外匯管理局2005年10月23日亦表明支持拓寬境外融資渠道,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精神,扶持境內高新技術產業和創業投資行業的發展,為上述企業通過國際資本市場融通后續經營發展所需資金提供便利渠道。

  因此,溫天納表示,紅籌新公司有望重現香港資本市場,相信可令內地公司尋求海外上市之路更清晰。

  稅收流失 有望緩解

  溫天納指出,外管局的“11”號文,原意是防止內地企業以空殼公司為掩眼法,將資金非法調往海外或藉以避稅,但由于有關法規沒有列明執行細則及審批標準,內地企業為免夜長夢多,多舍棄以空殼公司方式進行的跨境購并活動及上市安排。

  由于缺乏公開、透明的法律保障和規范,中外投資者權益得不到充分保護,資金流出入也面臨一定的障礙,運營成本較高。而且,形成一部分對外投、融資游離于現行統計監督體系之外,不利于全面掌握對外資產負債狀況和準確分析預測我國涉外經濟形勢。同時,也容易引發企業權益流失、資本違規外逃等問題。此次發布的《通知》一旦落到實處,溫天納認為上述矛盾有望得到較好的緩解。

  根據新《通知》,今后境內居民從特殊目的公司所得利潤、紅利等收入應于取得之日起180天內調回境內,利潤或紅利可進入經常項目外匯賬戶或者結匯,資本變動收入經外匯局核準可開立資本項目專用賬戶保留,也可經外匯局核準后結匯,用于境內企業的發展壯大,切實發揮特殊目的公司境外融資平臺的作用。

  明年二季度 紅籌潮將起

  溫天納認為,11月1日對于境外創投界來說是一個特別的日子,今年年初外管局的規定使很多外資創投在國內的投資活動幾乎停步不前,毫無疑問,《通知》的發布意味著內地企業海外紅籌上市之路將重獲新生。

  他認為,雖然投資活動減少了,但作為財務性投資人,投資是需要配合資本市場上的退出機制,投資年期也很少會超過七年,不需要控股,但投資選擇的過程極為嚴格苛刻,企業的規模不需要大,但一定要有概念,是產業、市場、技術或品牌上的領頭羊,投資的過程也是一個汰弱留強的過程,有資金支持的企業越做越大,幾年后去上市,其它較小的則被淘汰或被兼并,這是一個產業的循環。

  溫天納還表示,由外管局初定的披露時間表估算,在厘定清晰的指引后,紅籌公司再度來香港上市集資,最快也要到明年第二季,預期明年紅籌上市公司數目可望超逾數十家。未來半年可說是準備期,香港的交易所以及投資銀行等,應趁此準備期間多作工夫,以迎接內地一旦開閘后紅籌公司涌港的高潮。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