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焦點透視 > 正文
 

延緩周期下行過程關注經濟長期發展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27日 08:32 中國證券報

  天則所·中評網中國體改研究會公共政策研究所聯合課題組

  內容提要 今年上半年GDP增長9.5%,經濟仍在高位運行,但下行的趨勢已很明顯,此種矛盾情況表明,今年的經濟運行不會出現大的下滑,問題是如何穩定明、后兩年的經濟增長,而問題的關鍵在于廣泛關注、深入研究和真正解決經濟發展中根本性和戰略性問題,通過重大的體制和政策調整,既延長本次周期的過程,又準備好長期的發展。

  經濟增長結構改變

  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較快,消費需求貢獻提高

  上半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2895億元,同比增長25.4%,低于去年同期3.2個百分點。從月度來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呈逐月小幅提高趨勢,前5個月增速比前4、3、2個月分別提高了0.7、0.4和0.8個百分點,6月份增速達到了29%,為今年以來增長率最高月份。

  今年以來,消費需求延續去年后期快速增長的勢頭,形勢喜人。上半年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29610億元,同比增長13.2%,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2.0%,比去年同期快1.8個百分點,有力地支持了經濟的發展。

  外貿進出口增長呈現回落態勢,外需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

  上半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達6450億美元,增長23.2%,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6個百分點。其中,出口3423億美元,增長32.7%,總體上延續了上年快速增長的態勢;而進口增速下降明顯,進口3027億美元,增長14.0%,減慢28.6個百分點。進出口相抵,貿易順差396億美元。

  分月度看,出口增長逐月回落,1-2月增幅達到36.6%,比上年同期提高7.7個百分點,3、4、5月分別增長32.8%、31.9%、30.3%,分別比上年同月下降10.1、0.5、2.5個百分點;進口增幅自2004年下半年明顯下滑以來,今年1-2月進一步回落到8.3%,3月份之后增速有所回升,3、4、5當月分別增長18.6%、16.2%、15%,回升態勢逐步減弱。

  貨幣供給總體寬松,信貸增長持續收縮6月末,M2余額27.6萬億元,同比增長15.7%,低于2003年、2004年但高于2001年和2002年的同期水平;M1余額為9.9萬億元,增長11.3%,比上年同期低4.9個百分點。就反映全社會資金供給狀況的廣義貨幣M2而言,總體較為寬松。6月末全部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19.9萬億元,同比增長13.2%,其中人民幣貸款余額18.6萬億元,同比增長13.3%,增幅比去年同期低3.1個百分點,上半年累計新增人民幣貸款1.45萬億元,同比多增240億元。新增部分主要集中在短期貸款及票據融資,上半年累計新增6528億元,同比多增1660億元。受去年10月上調貸款利率以及今年3月份個人住房貸款利率政策調整影響,上半年個人中長期消費貸款(主要是房貸)累計同比少增1204億元,占同期中長期貸款少增額的70%。

  貨幣市場運行良好,市場利率趨降上半年,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與債券市場總體運行平穩,貨幣市場流動性充足,市場成交量大幅增加,市場利率大幅下行,現券市場持續交投活躍,市場產品創新和制度建設獲得較大進展。本幣市場共有122個交易日,累計成交46589筆,成交金額99049.78億元,日均成交811.88億元,同比增加48.24%。信用拆借、質押式回購、買斷式回購的加權平均利率分別為1.828%、1.418%、1.742%。

  由于春節因素,2月份同業拆借利率從2.10%上升到2.83%,以后逐漸回穩,3月17日人行下調超額準備金存款利率后,加權利率呈持續震蕩下降趨勢,最低下探至1.26%,與最高利率相差達159個基點,6月末收于1.58%,比年初1.99%下降了41個基點。

  股市大盤震蕩下行,交易量創新低二季度,深滬股市繼續震蕩下行。4月1日上證A股指數1238點開盤,4月14日一度漲到1315點,此后一路下行,到6月3日跌至1050點,6月6日跌破1000點,爾后又有所反彈,6月30日以1135點報收,創下近61個月以來最低收盤,下跌8.3%。深市成份A股指數的開收盤分別為3207點和2857點,下跌11%,處于近10年以來的最低點。4、5月份深滬兩市共籌集資金340億元,雖比上個季度月均籌資有所增加,但是A、B股市場融資功能依然很弱。

  通縮預言依據不足

  本輪經濟景氣周期始于2002年第四季度,從2003年央行121號文件收緊房地產信貸開始,經過長達兩年的宏觀調控,去年7月達到頂峰,之后進入了調整時期。隨著今年上半年經濟運行中出現的一些不協調和矛盾現象,人們的議論又多了起來,出現了兩種對立的意見。有人認為,目前的中國經濟發展處于最好的運行狀態,高增長,低通脹,投資過熱已經降溫,工業生產和出口貿易仍然保持高速增長態勢,消費物價穩定且在低位運行,現在的危險不是下降過快過大和出現通貨緊縮,而是防止過熱復發和投資反彈。與此相反,有的機構預測,本輪經濟景氣周期從上升到下降的拐點早已出現,下滑之勢正在加速,未來3-6個月之內,中國的經濟增長率不僅會下降到8%以下,而且會進入新的通貨緊縮狀態。

  從實體經濟的生產狀況來看,自從去年四月政府加強宏觀調控以來,特別是針對房地產價格上漲過快,今年繼續出臺了一些緊縮措施,經濟中的過熱現象已經暫時得到抑制,經濟增長已經越過景氣循環的高位,盡管過熱的某些因素依然存在,但是,產能利用率下降,其中,20%的行業下降過大;庫存水平和應收賬款增加,其中,1/3行業增加明顯;工業企業利潤率下降,從上年1-5月的43.7%下降到今年同期的15.8%,說明下行之勢已經形成。不過,預言下半年會出現經濟增長大幅下降和通貨緊縮,似乎依據不足。中國的經濟運行和發展,問題不在今年,而在明、后年,更在長遠。

  從經濟增長的需求動力來看,今年一季度投資增長較上年同期明顯回落,但第二季度又小幅回升,此與去年的基數有關,如果折成年率,增速并不算慢,且趨勢與去年先升后降相反。消費增長比較穩定,目前也沒有大起大落的條件。變化較大的是凈外部需求,去年上半年有68億美元的貿易逆差,今年同期則出現了396.5億美元的貿易順差,已經超過去年全年319.8億美元順差的水平。如果匯率不做調整,這一趨勢不會發生多大變化,但全年不可能達到有人估計的800-1000億美元。因為,在匯率升值的預期下,有高報出口、提前結匯和低報進口、推遲付匯的臨時因素。如果運用支付法,按照三大需求的情況和國家統計局現在公布的GDP增長額計算,或者凈出口的貢獻度超過44%,或者GDP增長率遠在公布的數字以上。顯然,這是與上述關于增長趨緩的判斷相矛盾的。這一方面說明GDP核算存在著明顯的無法解釋的問題,另一方面也預示著今年的經濟增長降幅不會太大。

  從價格的變動趨勢來看,1-6月消費物價、零售物價、生產資料價格、工業品出廠價格和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均比上年同期有不同程度的上漲,而5、6月份當月,上述主要價格均出現了環比下降而同比上升的態勢。由于夏糧豐收,權重較大的糧食和食品價格穩中趨降,但由于南方水災等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今年的糧價走勢要到8、9月份秋糧上市時才能確定。由于市場供大于求的形勢未變,工業消費品價格下降的壓力大于上升,盡管家電等一小部分產品由于上游價格上漲的傳導效應出現變相上漲。預計下半年各地會出臺水、電、煤氣等公用事業和服務的調價措施。因此,今年既不會出現通貨緊縮,也不會有明顯的通脹壓力。目前,最大的不確定因素,一是匯率變動,二是國際能源和原材料價格波動。這不僅會影響到今年的經濟走勢,而且會影響到明、后年的發展。

  從就業和國際收支來看,不會發生趨勢性變化,失業問題依然嚴重,短期內不會緩解;盡管上半年貿易順差擴大,資本流入增幅減少,國際收支順差依舊,如果匯率不變,雙順差不會比上年減少,其利弊都非常明顯。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國的經濟運行,今年不會出現什么大的問題,問題是明、后年的情況將會怎樣?既然減速趨降之勢已經形成,明年會不會下降過多過大?這與當前的體制調整和政策操作以及人們的預期有很大關系。如果按照目前的走勢繼續下去,明年有可能出現下降過多的問題。因為,雖然近幾個月貨幣供應量(M2)的增長保持在13-15%之間,六月末達到15.7%,但M1的增長只有11.3%,本外幣貸款的增速已經降至13.2%,銀行的審貸規模相當于過去的60%左右,其中,居民個人消費貸款全面收縮,6月末增加1193億元,同比少增1204億元,出現了松貨幣、緊貸款的情形。其原因在于貸款投放找不著目標和熱點,凡可以放貸的大都是緊縮的對象,于是大量資金進入貨幣市場尋找利差,使得上半年的貨幣市場出現繁榮景象。房貸新政的目的在于穩定房地產價格,二季度35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同比上漲8%,比一季度回落1.8個百分點,漲幅仍不算小,但在實踐中我們看到了兩種現象,一方面一些地方仍在大上快上,今年農業用地轉建設用地的計劃是400萬畝,而各地申請的用地量超過了1200萬畝,另一方面又被不少人看作是打壓房地產。究竟情況如何,還得進一步觀察。從中國的情況來看,房地產是新的經濟增長點,且還有一個較長期的發展,但價格上漲過快必然形成泡沫,泡沫破滅就會出現大跌。這不僅會危及宏觀經濟穩定,而且對誰(包括開發商、銀行、城市居民和進城農民工)都沒有好處,且目前人們的預期是普遍看漲。一旦出現跌勢,問題可能就大了。所以,只要小幅慢漲就是好事。財政體制和財政政策在減免農業稅和增加農業支出上有所動作,在進出口稅收管理方面的靈活性也有所增強,但在關鍵的所得稅并軌和增值稅轉型上沒有什么進展,如果明年不能取得突破,形勢就有可能逆轉。

  如果說,今年中國經濟運行的問題不大,明年的問題不小,那么,長期的問題就更大。此語并非聳人聽聞,而是目前的現狀使然。現在,從政府到民間,從學界到業界,從高層到各部門,大家的眼球和精力都集中到了宏觀經濟波動之類的短期問題上,據筆者所知,還有很多機構正在準備加入宏觀經濟形勢分析和炒作之列。但是,對于長期性和戰略性問題,很少有人關注。須知,戰略性失誤的損失是災難性的和無法挽回的,它對宏觀經濟的短期運行也會產生重大的影響。

  出現這種情況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一般來說,當一國資源尚未充分利用時,相對而言,宏觀問題比微觀問題更突出,但是,像現在這樣幾乎人人談宏觀,個個(機構)做預測的情況,的確不大正常。根源在于,在目前的體制條件和激勵約束下,這樣做的收益大于成本,花的力量不大,只要語出驚人,很容易炒熱炒紅,一可爭權,二可出名,三可取利,何樂而不為?而一些長期性和戰略性的大問題,要真正做好非得花大力氣不可,而做出來的東西又無人關注,無人賞識,或者束之高閣,或者變成廢紙,連個響聲都聽不到。然而,長期性和戰略性問題成堆,急待研究,更需要早做安排,未雨綢繆。

  從目前來看,排在第一位的是內需和外需、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關系問題。

  一般來說,發展中國家在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往往會低估本幣,引進外資,鼓勵出口,實行重商主義政策。中國20多年的實踐再一次證明,在發展過程的前期,重商主義政策是必要的和有效的,不僅小國如此,即使是像中國這樣一個具有10多億人口的大國,也不例外。否則,我們不可能取得改革開放25年來經濟和貿易年平均分別增長9.4%和18%的巨大成績。然而,長期持續地實施這一政策必然會走到反面,出現弊大于利的結果。

  一是近十年來,我們不僅保持了儲蓄大于投資和出口大于進口的雙剩余格局,而且形成了經常賬戶和資本賬戶雙順差的態勢,帶來了匯率升值的巨大壓力。

  二是貿易依存度去年已經超過了70%,出口依存度達到了36.9%,雖然由于匯率和GDP核算等因素的作用,對此無法做出準確的判斷,但分子(貿易)以3倍(30%:10%)于分母(GDP)的速度增長,則是不可持續的。

  三是引資和出口的大量增加,增加了本已相當緊張的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增大了環境負擔,卻沒有帶來相應的福利增加。笆比娃娃的故事盡人皆知,我們再講一個童鞋的故事。據有關方面專門調查,中國生產的童鞋供應沃爾瑪,在美國的售價最低是14.99美元,最高是29.99美元,而中國的出廠價只有5美元,扣除各種成本,一雙鞋只能掙20美分。

  四是外資獨資化的發展,與本地經濟不發生聯系,形成孤島經濟,從最低端進入,沒有技術轉移,沒有功能提升,沒有價值創造,正如商務部跨國公司研究中心的《2005跨國公司在中國報告》所稱,外商投資在促進了中國經濟貿易增長的同時,”帶來的結果是核心技術缺乏癥”。五是加劇了貿易摩擦,惡化我國經濟貿易發展的國際環境。中歐紡織品貿易談判剛剛結束,在分享貿易合作的剩余中,中國所得的份額也比較小,中美紡織品貿易摩擦尚未解決,美參議院甚至通過議案,要求中國政府在6個月內使人民幣升值,否則將對中國產品加征27.5%的懲罰性關稅。美國的行為霸氣十足,不去調整和改變自己的經濟政策,反而向中國施壓,中國當然不能接受。然而,美中貿易逆差占美國經常賬戶逆差的1/4(按照美國的統計)-1/6(按照中國的統計),冷靜地看待我們的情況,是否也有授人以柄之嫌。發達國家祭起貿易保護的大旗,與我貿易摩擦不斷,發展中國家也成為對我發起貿易摩擦的主體,今年一季度針對我國的6起貿易救濟措施調查,有5起是發展中國家發起的。雖然中國與周邊國家的貿易有大量逆差,在國際貿易中大家都是民族國家利益至上,沒有什么國際主義可言,但中國出口的高速增長,是否也有點與窮兄弟爭飯吃的味道。一般商品的貿易摩擦不斷,我們還可應對,如這次紡織品貿易爭端中針鋒相對地采取某些保護措施,而知識產權的貿易摩擦,我們往往無還手之力,僅一季度美國就對我發起了4起反傾銷調查,涉案金額超過60多億美元。有人說,中國貿易的高速增長主要是外資企業的貢獻,事實確是如此,加工貿易早已超過了一般貿易,前者的增長也快于后者,今年以來,加工貿易進口的增長依然較快,加工貿易進出口中,外商獨資、合資占85%,其中90%是貼牌生產,而增長最快的數碼相機等產品,貼牌生產占到了98%,但這是在中國的外資企業生產的,是從中國出口的,我們的進出口統計也是這樣計算的,我們的政策也是鼓勵的,在這個激烈競爭的世界上,是沒有人替我們認這個賬的。

  看來,我國目前的情況也許走到了這樣一個轉折點,到了進行戰略調整,從重商主義轉向擴展內需,實行真正的富民政策的時候了。這樣論說,決非否定以往的巨大成績,而是著眼于未來的發展。

  應當特別指出,增加收入,擴大內需,開拓和提升國內市場決非權宜之計,而是事關中國經濟貿易長遠發展的戰略大計。如果不能盡快做出戰略調整和政策轉型,中國的進一步發展有可能失之交臂。為此,首先要改變和拋棄一系列重商主義的思想觀念,諸如,外資不能減少,出口不能減少,外匯儲備不能減少之類,把提高老百姓的收入,特別是低收入階層的收入,增加本國國民的財富積累,放在全部工作特別是經濟工作的首要地位。其次要調整和改變現行的超國民待遇的激勵導向政策,包括出口退稅、貸款貼息、稅收優惠以及零地價、低地價政策。再次,要下決心集中力量推進一系列深層次改革,取消一切歧視性安排和不平等政策,改變目前普遍存在的市場扭曲和行為扭曲,諸如,產品市場全面放開,而要素市場基本管制和高度壟斷;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大規模人口流動,而人口遷徙的規模卻是很小的;政府規模膨脹和權力擴張,而社會組織和社會力量發育遲滯和受到壓抑;等等。只有這樣,中國的經濟貿易才能繞過暗礁險灘,走上持續快速發展的坦途,我們也才能化解種種矛盾,逐步走向和諧社會。

  金融改革邁步上路

  今年以來,金融改革的消息頻傳,銀行上市的步伐加快,證券市場解決股權分置問題正進行第二批試點,面臨著全面推廣之勢。這方面的信息牽動著國人的神經,不僅影響到當前的經濟運行,有人就把今年以來的貸款收縮的原因歸之于銀行上市充實資本金的要求,而且關系到中國的長遠發展,因為,金融的市場化和自由化是經濟快速、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因此,進一步討論金融改革是一個有重要意義的議題。

  自從前年政府決定對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注資450億美元,同時成立匯金控股公司起,就拉開了國有商業銀行上市改革的大幕。其中,交通銀行和建設銀行走在前列。去年,匯豐銀行斥資人民幣144.61億元,入股交通銀行19.9%的股份,今年6月23日,交通銀行(3328.H K )在香港聯交所上市,成為中國內地銀行赴香港上市的第一股,也是今年到目前為止全球范圍內第五個籌資超過10億美元的IPO。其開市報價2.8港元,最高達到2.9港元,最終報收于2.825港元,既獲得了發行上市的成功,又顯示了中國在世界IPO市場的地位。原建設銀行的改革過程是,先分拆為中國建設銀行集團公司和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后者以下簡稱中國建設銀行),接著是實行股份制改造,上海寶鋼、長江電力等五家國內的機構投資者參股中國建設銀行。今年6月17日,中國建設銀行與美洲銀行簽署了關于戰略投資和合作協議。根據協議,美洲銀行將分階段進行投資,首期投資25億美元購買中央匯金公司持有的建行股份,第二階段將在建行計劃的海外首次公開發行時認購5億美元的股份,未來數年內美洲銀行還可增持建行股份,最終可持股19.9%。最近,建行又與新加坡淡馬錫控股有限公司正式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引進了第二個國際戰略投資者。根據協議,淡馬錫將投資約14億美元購買建行5.1%的股權。淡馬錫承諾,建行IPO時,將投資不少于10億美元購入建行股權。據來自香港聯交所的消息證實,中國建設銀行已經于6月24日向聯交所遞交了上市排期申請書。今年初,政府又決定對工商銀行注資。最近,美國高盛集團和德國安聯集團意欲斥資10多億美元購買工商銀行的股份。這一切表明,海外銀行積極認購或投資今、明兩年意欲境外上市的內地大型國有銀行的戰略趨向,已經相當明顯。

  按照國際評級標準,國內國有商業銀行的資質很差,問題很大,為什么海外銀行還要積極投資和參股國內的國有商業銀行呢?其原因也不難明白。中國政府在加入WTO時鄭重承諾,將于2007年向外資銀行開放國內銀行市場,并迫切希望在全面兌現WTO承諾以前,對大型國有商業銀行進行重組,引進具有專業知識和管理技能的海外銀行作為合作伙伴,以改善國內銀行的管理,提高其國際競爭力,再加上中國是目前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是一片投資的樂土。在這種情況下,海外銀行欲在中國市場開放之前奪得先機,一方面可以獲得這些大型國有商業銀行龐大的分銷渠道,拓展其在中國的市場份額,推進其在中國的業務,分享中國經濟增長的成果,提升其在國際上的地位,另一方面,這些大型國有商業銀行一旦上市,海外銀行還可以從中獲得一筆豐厚的投資回報。

  應當看到,國有商業銀行海外上市是既有收益,也有成本。大量注資改善資產質量和提高資本充足率,是成本,發行上市也有IPO操作成本。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支出。而收益在很大程度上是預期的。能夠取得多大的收益還取決于我們以后的努力。但是,改比不改好,開放比封閉好。不過,有些問題還是可以討論的。

  首先,改制上市是國有銀行改革的一條路,是不是一條主要的途徑,還不一定。但是,我們現在把它作為主要途徑,甚至作為唯一途徑,這就值得思考。我們是不是可以試行把國有銀行的基層分支機構剝離賣掉的方法?

  其次,農村信用社的改革正在27個省市鋪開,央行拿出1800多億元,美其名曰花錢買機制,但成立的省聯社仍然是政府或準政府管理機構,這本身就與改革的目標相背離。

  如果說中國銀行業的改革包袱沉重,那么,中國證券市場也是積重難返,現在,二者的改革都已經開始起步。如果從大前年國有股減持算起,解決股市國有股一股獨大的問題已經有好幾年的歷史,經過反復折騰和多次辯論以后,投資者信心全部喪失和股市一蹶不振的現實,迫使管理層下定決心解決股權分置問題。5月初股權分置改革正式啟動,6月10日,三一重工和清華同方的改革方案率先接受了廣大投資者的考驗。前者高票通過,后者遭到否決。此舉被專業人士認為是中國資本市場的破冰之旅。7月17日,國務院國資委頒布了《關于國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的指導意見》,6月20日,證監會公布了第二批42家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試點名單。目前,這些公司都在制定方案,進行操作。凡方案獲得通過的公司,其股價大都有了上升,有的甚至還出現了漲停。不管怎么說,這一次改革由大股東提出改革方案(包括對價、送股、變現以及權證等),由流通股股東表決通過,總算體現了投資者的權利,是流通股股東和非流通股股東之間的一次討價還價、平等交易的過程。通過這一改革,使非流通股能夠流通,就改變了以前非流通股東圈錢,流通股東投機的行為模式,做到了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利益實現機制的統一。這也許是股權分置改革的最大好處。不過,也應當看到這一改革可能帶來的問題。

  一是有人認為,既然改革,股價就應當上升,為什么股市近期還在下跌?應當看到,有控制權的非流通股一旦流通,就可以交易,但其管理技能跟不上,因而不敢離控制權比例過遠,其底線一般不低于33%,甚至51%,也不愿股價漲得很高,以便留有余地,待管理技能提高以后討價還價,拿到更多的利益。

  二是有可能真正造成內部人的操控。以前股市上的操控行為有可能是大股東,也有可能不是大股東,但是,股權分置問題解決以后,以前考核的是凈資產,現在考核的是市值,大股東通過市值最大化更易于進行操控。這里不得不提到證監會《關于實施股權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增持社會公眾股份有關問題的通知》,雖然有利于減少表決分散的概率,但卻為大股東的操控行為大開了方便之門。

  三是用解決股權分置來解決一股獨大的問題,看到的是股權比例,沒有看到大股東背后地方政府的操控。其實,關鍵在于政府站在大股東的背后,把控制權抓在手里,把責任推給市場,因此,中國股市的問題不在市場內,而在市場外,如果政府的手閑不住,問題還是解決不了。因此,產權問題固然重要,但不能把股市的問題簡單地看作是一個股權問題。

  中國股市已經有了十多年的發展歷史,目前的情況,的確很難令人樂觀地抱有很大的希望。有人認為,中國股市是個怪胎,現在已經成為一個扶不起的阿斗,主張推倒重來。有人研究了美國股市的發展史,如果從1792年經紀商在華爾街簽訂《梧桐樹協議》算起,美國股市已經有了200多年的歷史,但在這樣一段漫長的時期中,唱主角的卻是投機、腐敗與丑惡,直到十九世紀九十年代才開始走向轉軌之路;而真正走向規范則是在“大蕭條”結束時的1933年,以羅斯福政府制訂并頒布了《聯邦證券法》為標志。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美林證券的創始人美里爾開始改革證券經紀業,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將投資的理念引入了股市,并成功替代投機而成為市場的主流觀念。與美國股市相比,中國股市從10歲的時候就開始轉入規范階段,目前股市這鍋水已經燒到了99度,再加一把火,水就燒開了。這種對股市的看法又過于樂觀。我們認為,中國股市的規范還有很長很艱巨的路要走,因而,不可過分樂觀,但也不能推倒重來,畢竟我們已經邁步上路了。

  無論是銀行改革,還是上市公司和股市的改革,都需要一個規范而有效的治理結構。所謂規范和有效,從內部來看,就是要使得各方的權益都得到保障,從外部來看,就是要建立起一種緊的約束。我們的問題是在這兩個方面都存在根本性制度缺陷。不解決這個問題,金融改革的任務很難完成,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也建立不起來,宏觀調控還不得不依靠行政手段和采取救火的方式。

  經濟仍將平穩運行

  2005年世界經濟將繼續保持穩定增長態勢,IMF在4月發表的《世界經濟展望》春季報告預測,2005年全球經濟增長4.3%,低于2004年的5.1%,仍屬增長較快的年份。但影響世界經濟平穩增長的風險增加,特別是國際油價再度大漲(油價一度達到每桶60美元,全年油價將保持在較高的水平)、美元匯率波動、全球發展仍然不平衡等問題,將使世界貿易增幅出現回落。不過,國際環境總體上有利于我國經濟繼續保持高速穩定增長的態勢。

  2005年下半年,我國經濟運行正處在市場和政府調控兩種力量交互作用的關鍵時期。一方面,資本充足率對信貸規模的約束、嚴格的土地管理措施、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出口退稅率的結構性調整等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將繼續顯效。同時,從周期因素看,經濟擴張已經越過巔峰,大批投資項目陸續投產形成新的供給能力,供過于求、價格下跌已成基本趨勢。另一方面,金融機構資金較為寬裕,衡量投資成本的各種要素價格(特別是利率水平)相對較低,各地追求高速增長、招商引資的慣性沖動仍然較大,部分城市土地收入高速增長使地方財力充裕;同時,出口需求旺盛,貿易順差擴大。經濟中升溫和降溫的兩股力量將相持一段時期,經濟有望在9%左右的平臺上繼續運行。

  據此,我們對今年第三季度經濟運行情況的初步預測是,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9.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6%左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名義增長2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出口總額增長30%,進口總額增長20%;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5%左右。

  (執筆:張曙光高輝清周景彤)

  2004-2005年宏觀經濟運行主要指標與三季度趨勢預測表

  2004年上半年 2004年全年 2005年上半年 2005年三季度

  經濟指標(實際)(實際)(實際)(預測)

  增長(%) 增長(%) 增長(%) 增長(%)

  GDP9.79.59.59.2

  工業增加值17.716.716.416.0

  固定資產投資31.025.825.423.0

  消費品零售額12.813.313.213.0

  出口35.735.432.730.0

  進口42.636.014.020.0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3.63.92.32.5

  (上年=100)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