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集神話之三:把產業留在中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22日 20:02 《IT經理世界》 | |||||||||
中國制造業的周期性回調階段已經來臨。 “世界車間論”是去年博鰲亞洲論壇上一個很有代表性的看法。中國企業在國產手機和DVD等產業的迅速崛起以及迅速衰落,預示著大多數中國企業只是充當了跨國公司或全球產業鏈的一個“車間”而已,和“工廠”的級別相距尚遠。雖然在“市場換技術”策略非常有效,成本優勢又很明顯的階段,“車間”的加工利潤是非常豐厚的,但賺到錢的中國企業,
產業資本向來都是投機的,長遠來看,當中國的成本優勢不再具備時,很多外向型產業的遷出,理論上根本無法避免。從這個角度來看,研究作為外向型企業的中集集團的成功,對于如何把一個產業“鎖定”在中國有著重要的意義。 10年前的中集還是一個瀕臨破產的無名小廠,現在卻把全球市場份額由1994年的6%提升到了2005年的55%。換句話說,中集的成就,如同聯想公司在未來買下Dell或者HP的專利以及工廠,又如何迫使這些巨頭撤離PC領域一樣的離奇。 中集的成功的初始條件與其他產業一樣——靠的是中國制造成本低廉帶來的全球集裝箱制造業向中國的轉移。同時,中國成為全球貿易大發展的“引擎”,很好地助推了集裝箱業在中國的發展。 但是在研究中集最終把集裝箱的產能和技術都留在了中國,走向世界級公司的路徑時,還有兩個條件不容忽略。 第一個就是對產業趨勢發展大勢的判斷,在巨大的行業轉型面前不能押錯寶。中集在海運低潮來臨,行業最不景氣的時候,依然積極地進行購并整合;以及后來堅定地選擇了鋼質冷藏箱的技術路線,都是這樣的生死抉擇——押對了就順大勢而起,錯了就大傷元氣,甚至一敗涂地。這需要領導人的眼光和勇氣,同時也需要一些運氣。 另一個條件就是企業在面臨巨大發展機會的時候,保持自己的供應鏈條暢通,尤其是上游原材料的供應。中集在不斷發展過程中,對森林資源的投資、對新型木地板的研發以及和鋼鐵廠的戰略合作等不同策略都是出于這一考慮。當企業已經處在“巨頭”位置、有了足夠本錢的時候,需要有足夠的視野、勇氣和智慧去做“巨頭”應該做的事情,同時又要注意不被自己的貪婪和不安全感亂了陣腳。 集裝箱工業從60年代在美國興起,到現在短短的40年間,已三次轉移。從發達的美國到當時欠發達的日本,又從發達的日本到當時欠發達的韓國,90年代,中國逐步取代韓國成為集裝箱制造的大本營。遷徙中國之后,集裝箱會不會再次轉移? 美國一個工程師曾經提出了把集裝箱工業向發達國家轉移的新思想,以全自動的工序代替人力。按他的設計,一個年產10萬箱的工廠只用20個工人,但是沒有工廠采用他的設計,因為工廠的投入無法在短期內收回。 同時,幅員遼闊的中國具備生產集裝箱的大部分要素,如果集裝箱業轉移到勞動力成本更低的越南,則會因為貿易量不夠而令“箱東”支出額外的運輸費用,如果遷移到印度,則沒有足夠的鋼鐵。事實上,如果中集不自己出現跟不上時代的錯誤,集裝箱行業的第四次轉移很有可能不會再發生了。 “抓住機遇把集裝箱制造產業留在了中國”,這才是中集塑造的一系列神話中最真實、也最有意義的一個。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