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焦點透視 > 正文
 

(焦點對話) 還富于民方能刺激消費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13日 07:56 中國證券報

  主持人:郭鳳琳 王子芳嘉賓: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范劍平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

  新聞背景:在拉動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三駕馬車——投資、進出口和消費中,隨著投資過熱低效和貿易摩擦問題的出現,越來越多的人將目光轉向消費。而統計數據表明,從1989年以來,我國居民收入水平與GDP的發展水平呈現逆向態勢,居民收入并沒有保持與國民經
濟同步的發展態勢。有專家提出,提高居民收入進而拉動內需,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居民得到的實惠太少

  主持人:您怎么看我國居民收入水平與GDP的發展水平呈逆向態勢這個問題?怎么才能改變這種情況?

  范劍平: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對收入政策做了很多調整,老百姓的收入得到了不斷的提高,但老百姓從GDP的增長中得到的實惠還太少。如果把GDP比作是一個蛋糕的話,那么這塊蛋糕最后被分為四大塊,即政府稅收、折舊、企業利潤和勞動者報酬。在我國,勞動者報酬占GDP的比重過低,并且近些年來在不斷下降。隨著科技的進步,“折舊”這塊所占比重越來越大,國外的情況是,折舊增加是以企業利潤下降為代價,而我國是以勞動者報酬下降為代價,企業利潤并沒有下降。

  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勞資關系的競爭不利于勞動者。由于勞動力市場競爭過于激烈,勞動者沒有能力爭取提高平均工資水平。例如,民工、打工者的收入并沒有隨GDP的增長而增長,這也就導致了最近幾年出現的“民工荒”問題。

  另外,最近幾年,政府收入所占的比重在上升,所以勞動者報酬的比重肯定是在下降,也就是說每年作為消費來源的收入占GDP的比重在逐年下降。

  張燕生:應該看到,提高居民收入是一個長期經濟增長的結果,而不是政府想提高就能提高。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取決于GDP的增長和整個經濟效率的增長,努力才能換得收入增長。中國人現在已經很努力了。

  居民收入與GDP增速逆向,其中一部分原因是GDP增長相當一部分是外資創造的。外企賺錢的能力強,所以外企工資比國內企業高,但員工得到的一定是最少的,更多的利潤通過各種方式流出去了。

  范劍平:要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可以做很多工作:如提高政府公職人員的收入水平,調整好勞資競爭關系,提高工會的作用,建立工資集體談判制度,確定工資指導線,保證民工按時拿到應得工資等措施來提高普通勞動者的收入。

  當然,提高居民收入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而且提高過快也會導致我國經濟失去勞動力競爭優勢,這對我國經濟的發展也是不利的。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是,勞動者收入水平的提高不能超過勞動生產率提高的速度。收入水平的提高必須在生產率提高的基礎上。

  消除后顧之憂

  主持人:生活中存在這種現象,很多人感覺這幾年收入并沒有怎么增長。我們知道,消費是收入的函數,是不是可以這么說,增加收入對提高我們的消費有很大作用?

  范劍平:對消費需求影響比較大的是長期的體制。體制的變化比較慢,所以消費需求的變化也不會很快。現在影響消費的最主要的體制性因素主要有:

  第一,消費與收入分配體制密切相關。例如,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城鄉收入差距大,造成城市居民收入增幅與城市消費市場的增幅基本能保持與GDP同步,而農民收入增幅和農村市場消費的增幅遠遠低于城市,前者比后者要高出3到4個百分點。農村居民有消費欲望,但是沒有錢,當然不可能消費。

  第二,由于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醫療、教育等領域改革不到位,使得居民儲蓄率過高,這也是導致消費水平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老百姓儲蓄多為“防范性”儲蓄,是不得已而為之。尤其是近幾年,醫療領域亂收費、教育亂收費、養老金拖欠等問題給老百姓造成了非常不好的預期,這種情況下老百姓只能多儲蓄。

  我國居民在教育、醫療等方面所承受的壓力比發達國家的居民要大很多。因此只有解除老百姓的后顧之憂,健全社會保障制度,使大家對醫療、教育、養老等領域的改革形成穩定的預期,老百姓才可能科學地安排儲蓄而消費。

  張燕生:我補充一點,啟動消費,起碼是三個因素共同起作用,而不僅僅靠收入。

  擴大消費首先要擴大那些必須要消費的人,即中低收入階層的收入,包括農村消費市場的啟動。假設提高收入,邊際消費傾向高、愿意消費的人是窮人。窮人才是必須花錢消費的人。

  后顧之憂問題非常重要。很多城市居民消費能力很強,為什么不消費?就是因為沒有好的制度提供完善的社會保障和信用消費。因此,盡管可能只需100塊錢養老,但往往存1000塊錢,這其中的900塊錢就是延遲消費,對當期消費是個巨大損失。

  人均收入的提高是最難做到的,因為收入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我們還應該考慮有收入之后如何把錢拿出來消費而不是儲蓄。

  真正啟動內需,下一步要從基礎做起:要解決消費的后顧之憂,包括社會保障體系;要建立信用體系,鼓勵居民通過信用貸款消費;杜絕惡性競爭,鼓勵企業通過創新賺錢,而不是打價格戰。這些目標實現以后,消費就會起來。

  做好配套準備

  主持人:消費起來后,會給我們的經濟帶來什么變化?要知道,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中,出口和投資現在都出現了問題。

  范劍平: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出口需求不同,它有幾個大的特性:

  第一,它在GDP中占的份額最大。盡管我國消費需求的比例較低,但目前大概占到57%左右。實際上,一般的國家都要占到70%-80%左右,我們國家相對比較低,但消費需求仍然是份額最大的需求。

  第二,消費需求相對比較穩定。投資是造成經濟波動的最主要因素,而消費需求在我國不會負增長。十年來,消費一直保持穩定增長,收縮的時候不會很低,擴張的時候也不會很高,起到了整個經濟增長的穩定器的作用。

  第三,消費需求受政策性影響較小。消費由千家萬戶老百姓來決策,因此基本上不受政府政策尤其是短期政策的影響。消費需求是一個更為自發的、市場化的需求。

  所以說,期望消費需求像投資和出口一樣在短期內有一個出色的表現是不可能的。不是說政府出臺一些刺激消費的政策,老百姓就會馬上去消費,這是不可能的。

  另外,要多為啟動消費做一些實實在在的準備。現在的情況往往是消費被啟動以后,社會卻沒有做好準備。例如現在要買車的人越來越多,但是交通擁堵、污染等一系列的問題就出現了。又如在郊區買房的人面臨交通不便、配套設施跟不上等問題。這些問題說明,應該多為擴大消費做準備,尤其是基礎設施建設。條件準備好了,老百姓自然會擴大消費。我相信,消費肯定要升級,消費潛力一定可以釋放出來,但政府、企業現在要多做準備。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