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焦點透視 > 正文
 

金信系資金鏈面臨危機 真正買家英格蘭銀行出水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10日 14:59 經濟觀察報

  本報記者 張勇 劉兆瓊 杭州、上海報道

  無論是新鴻基,還是其它受讓方,目前來看都是一個“過渡”。金信信托真正的買家英格蘭銀行已然現身。

  一位接近金信信托高層的知情人士透露,“7月18日將正式簽署股權收購協議”。此后
,英格蘭銀行將成為金信信托的新控制人,而非此前某財經媒體所稱的兩個神秘民企。

  遲遲不現身

  知情人士透露,英格蘭銀行實力雄厚,其管理的資產規模在歐洲排名前五位。而且,在即將于7月18日簽定的股權轉讓協議中,其收購規模將可能達到目前外資參股國內信托公司的股權比例上限。據了解,目前國內法規尚沒有對外資參股信托的比例上限做出具體規定,而知情人士則表示:“這個上限可能是參照外資參股銀行的相關規定執行,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么收購的股權將接近20%。”

  不過,對于收購事宜,英格蘭銀行一直以來表現得十分低調,而且還與金信信托及原有股東簽定了保密協議,要求各方在7月18日之前都對外保密。本報多次輾轉聯系金信信托現任董事長汪曉峰及其他高管,最終才獲得確定答復。

  而且,此次收購的手法十分蹊蹺,“事實上整個收購過程也是比較復雜的”,知情人士表示,“它其實動用了一些‘過橋’機構來操作,等時機成熟了再現身。”

  此前,有消息稱,今年3月,通和投資將所持有的金信信托1.4億股股權(占13.78%)、上海金信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的1.96億股(占19.25%)及浙江天聲科的2277萬股(占2.24%)共計35.27%的股權,悉數轉讓給上海和陜西的兩家名不見經傳的民營企業。“這兩家民企事實上跟新鴻基有一定關聯,收購應該也是受人委托而已,而新鴻基也不是真正的買家,現在收購情況基本明朗了,幕后的真正收購方露面的時機也成熟了。”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這種手法可以理解,“由于金信信托面臨伊利事件和種種其他的原因,收購金信信托自然不比其他,其中可能會牽涉到諸多方面的利益,因此找一些機構代為進行前期操作,也是十分合理的。”

  另據知情人士透露,金信信托還將在近期與法國興業銀行簽定三方合作協議,就中國金融市場的開拓尋找方案。

  資金鏈緊張

  就在金信信托控制權即將明朗之時,金信系的調整力度也不斷加大,除機構設置的調整、人事安排變動外,一系列與金信相關的上市公司股權也進行了轉讓。

  目前金信信托的董事長仍然是來自于新鴻基的汪曉峰,在新的股東進駐之后,領導班子也將會進行調整,不過汪曉鋒的身份可能比較特殊,知情人士表示,汪目前已經不再擔任新鴻基董事。

  在機構設置方面,今年4月份,金信信托研究咨詢部的一個團隊整體并入成都證券。資料也顯示,目前,金信下面的研究部門已經劃撥給成都證券。成都證券注冊資本1億,目前涌金投資和其下屬的關聯企業擁有成都證券50%以上的股權。

  該研究咨詢部是信托和證券共有的一個支持部門,金信證券相關人員認為,此次研究人員的大量流動是金信系與成都證券的一次合作。不過,原金信信托研究部門的一位人士稱,“成都證券由于只有經紀業務,沒有資產管理業務,所以基本上是比較干凈的殼。金信研究部門現在雖然屬于開支部門,但是長遠看,成都證券還是揀了個大便宜。”

  知情人士還表示,目前金信證券旗下的上海金信證券研究有限公司也正在尋找買家。

  而在資本運作方面,金信系近期似乎正在大面積地拋售資產。近日三愛富(資訊 行情 論壇)公告稱,上海邦聯將持有的3923萬股該公司社會法人股轉讓給上海工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6月24日,康恩貝(資訊 行情 論壇)公告稱,第二大股東浙大生物將其持有的該公司2900萬股法人股全部轉讓給浙江中業。

  事實上,上海邦聯是金信的重要投資平臺,1996年由金信出資2000萬元發起成立,在市場上的一系列投資動作包括:收購浙江廣廈(資訊 行情 論壇)(600052.SH)、寧波富達(資訊 行情 論壇)(600724.SH)、新中基(資訊 行情 論壇)(000972.SZ)、特變電工(資訊 行情 論壇)(600089.SH)、大連國際(資訊 行情 論壇)(000881.SZ)、三峽新材(資訊 行情 論壇)(600293.SH)等多家上市公司的法人股。

  “金信系的資金鏈已經面臨危機,法人股轉讓是不得已。”接近金信核心層的人士稱。

  多年來的二級市場的運作,讓業內對金信系的印象主要停留在股票的炒作上,曾經被稱為“江南第一猛莊”。而在控股股東改變后,金信系正試圖擺脫以往的市場形象,重新打造金融服務品牌。

  一個多月前,金信信托與金信證券的總部都遷回了杭州,金信證券副總裁成勇表示:“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做大做強浙江,先要扎好根,做一個特色的金融服務商,同時我們也希望給市場的印象不再是以做自營為主的二級市場股票炒家,而是一個專業穩健的券商。”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