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理財) 到銀行買保險投保人要三思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29日 08:27 中國證券報 | ||||||||
記者高改芳上海報道 “保障+收益+分紅”,這是很多銀保產品打出的響亮口號,吸引了很多并不了解保險的人,把它當成“儲蓄外帶保險”產品加以投資。但到銀行買保險有幾個陷阱,投資者要格外小心。
銀行自己也糊涂 滬上有報道稱,某銀行理財柜臺工作人員,服務態度很好,但一張口卻讓人哭笑不得:“你要買保險是吧?對不起,我們銀行是不賣保險的。凡是在銀行里邊帶‘保險’字樣的,都是儲蓄性質的,就是存錢拿利息,說到底還是儲蓄。” 還有某代理銷售中保康聯“財運來”萬能型兩全保險、國壽分紅型兩全保險的銀行,工作人員介紹說:“這個銀行保險和儲蓄沒什么差別,就是支取不方便。”針對以上種種現象,業內人士分析,一方面因為保險公司對銀行柜面銷售人員培訓不力,導致誤導消費者的事件頻頻發生;另一方面也說明現在銀行保險的保障功能確實很欠缺,容易讓人覺得它只是一款儲蓄產品。該人士提醒到:去銀行存取錢的市民,尤其是老年市民,更要慎重區別究竟是銀行存款還是保險,防止被誤導。 高收益吸引投資者 以中保康聯財運來兩全保險(萬能型)5年期為例,其宣傳用語是,收益方面:5年期滿年均收益率至少3.03%;按月復利計息,收益完全免稅;視公司投資績效,此收益還可能增加。保障方面:意外身故雙倍保險金給付。 理財專家給記者分析道,“月復利計息,收益完全免稅”實際上是花哨的“誘餌”——3.03%是按單利算出的收益,且所有保險產品的收益均無利息稅。該保險收益浮動,但每月不公布結算利率,收益很難預測。在保障方面,僅有兩倍于保險費的保障金額,并且條件是“意外身故”,保障功能相當有限。 被退保費“套牢” 2002年底,張小姐去某銀行網點存錢,由于排隊等候的人較多,張小姐無意中看到了一款銀保產品,銀行人員告訴她這款產品可以免利息稅,收益也比同期存款高。由于是銀行銷售的保險,張小姐覺得有銀行信用作擔保,毫不遲疑就買了下來。 今年張小姐急著用錢,想提前退保,一咨詢才知道,退保不僅收益全無,而且還要加收手續費,連本金都難以全額收回,所以只有再“忍一忍”。張小姐感嘆道,“想退又不敢退,真有一種被‘套牢’的感覺。” 理財專家分析道,銀行代銷的保險產品并不是銀行開發的產品,它是由保險公司開發,利用銀行網點和客戶資源代銷的產品。銀行替保險公司賣產品,同時收取手續費,銀保雙方只是代理關系。所以銀行不承擔任何信用擔保責任。目前大部分銀保產品的保障功能是很少的,因此讓人覺得更像一個儲蓄型產品,但它畢竟不是銀行儲蓄。所謂的保底收入,其實就是監管部門的預定利率,但如果投資者想提前“贖回”,就只能按照現金價值退保,損失是必然的,這就是它和提前支取也可獲得活期利息的銀行儲蓄的最大區別。 從理論上講,銀行代理保險產品可以為客戶、銀行、保險公司三方都創造較大價值,實現客戶、銀行、保險公司的“三贏”。對客戶來說由于銀保產品簡單實惠,加上銀行信譽較高、網點普及,所以極大地方便了客戶購買。但是由于目前銀行保險公司人員存在誤導宣傳,而消費者本身的保險知識又不多,這就造成了很多買完銀保產品感覺“性價比”遠低于預期的案例。但這并不代表銀保產品不能買,關鍵在于消費者購買之前要“三思”。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