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威
國內成品油價格近兩次的調整確實是“出奇不意”:5月底降低汽油出廠價格,6月底又迅速回調。
從理論上講,國內成品油現行的定價機制是以紐約、鹿特丹和新加坡三地市場的石油
價格為定價基礎,如果三地成品油加權平均價格上漲幅度超過8%,國家發改委就會對國內成品油零售價進行調整。不過,在實際操作層面,調整的時機和幅度卻是不確定的。
不確定的基礎在于,目前的定價機制還是在國家和壟斷石油公司之間的定價博弈,而不是真正源于市場。這種博弈的結果直接表現為價格調整不到位,例如國內的煉化板塊,成品油的國內價格是低于國際價格的。
中石油、中石化集團為上下游一體化的壟斷企業,在整個市場博弈中是只不死鳥,對石油巨頭而言,盡管上個月汽油價格降低,但同時也意味著有擴大市場的機會。真正承受市場價格倒掛壓力的是現存的民營石油企業。可以說,中國目前的成品油價格定價機制是和國內壟斷市場相稱的。
但問題是,明年底我國將根據世貿承諾,最終開放成品油批發市場。市場放開,國外石油巨頭的進入,價格是否就會馬上開放?根據市場規律,壟斷利潤不可以長久,價格倒掛也不可能長久,所以定價機制的變革正為市場所期待。
竊以為,最為現實的措施應是“擇機而行”地把燃油稅加入油品定價體系,改變油品價格的基數,減少價格波動,提高能源利用率。油品定價機制改革應以此為先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