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浩民 王妮娜
在美洲銀行首筆斥資25億美元入股中國建設銀行之際,傳出了中國銀行與瑞銀商談戰略合作的消息。知情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雙方的確在緊密磋商,但結果尚未可知。目前,中行還在與摩根大通、花旗等歐美大行廣泛接觸。
不管中行將繡球拋向誰家,有一點可以肯定,相較9年前亞洲開發銀行以1.9%的比例入股光大銀行,中外銀行的合作無論在深度還是廣度上,都已發生質的嬗變。在這個過程中,中資銀行選擇外資的標準由模糊走向清晰;外資入股中資銀行由淺嘗輒止的財務投資轉而謀求更深層次的戰略合作;與此同時,國內監管層的理念也在轉變。如何通過開放合作謀求中國銀行業的更大利益,將持續拷問未來的政策走向。
中資銀行:以空間換技術
溢價出讓一定股權,中資行不僅換來真金實銀補充資本金,而且將分享到海外同行的先進技術和管理。這個驅使中資銀行苦苦尋覓投資者的原始動力,伴隨中國銀行業加快對外開放的步伐而日益強勁。直至如今建行與美洲銀行的合作,中資行引入境外戰略投資者已有了可推而廣之的標準。
這個標準,用建行董事長郭樹清的話描述便是:首先,合作要有足夠的誠意;其次,實力要足夠大,否則無法滿足投資的資金要求;第三,在業務領域具備專長和領先優勢,愿意轉讓技術和分享管理經驗;第四,沒有利益沖突。
消息靈通人士透露,這四條標準同樣適用于中行。實際上,決策層在今年初就提出了“長期持股、優化治理、業務合作、競爭回避”的四原則。此后,建行、中行的高層每談及戰略合作伙伴,無不強調這四點。
出讓一部分股權,以空間換技術,這成為2004年以來中外資銀行大大小小的股權交易背后的強大動力。其中公司治理、風險控制、IT、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零售銀行是協議合作的共同內容,美洲銀行承諾將于近期派出50位專家向建行提供技術援助,更是把中資銀行的“求才若渴”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值得關注的一個新動向是,中資行對境外戰略投資者的選擇越來越強調雙方不能存在利益沖突。建行選擇美洲銀行直接體現了競爭回避的原則。作為全美第二大銀行,美洲銀行的強項是個人銀行業務,但在中國,它的業務僅限于京、滬、穗三地的企業銀行業務,但恰恰是在中國有限的業務拓展成就了它和建行的姻緣。
對此,分析人士認為,類似于花旗這樣在中國廣布分支機構的外資行,在入股優質中資銀行的過程中,可能不會再像當年入股上海浦東發展銀行那樣順利。
外資行:以資金換空間
與中資行拿空間換技術的訴求不同,跨國外資金融機構則是以資金換取在中國拓展業務的市場空間。
近一年來,美國新橋集團控股深圳發展銀行,荷蘭ING成為北京銀行第一大股東,以及匯豐對增持交行股份至40%的躍躍欲試,反映出簡單的財務投資者角色已不能滿足外資行在中國的戰略發展需要。通過購入一定比例的股權乃至控股,在管理層中占有一席之地,進而在華拓展優勢業務,已成為外資金融機構在后WTO階段參與中國金融市場競爭的必然選擇。
有知悉中外資銀行合作談判內情的人士透露,外資行更愿意與中資行在銀行卡業務、消費信貸業務、個人理財業務等領域展開合作,而對公司業務不感興趣。因為個人銀行業務,不僅風險可控,而且在中國剛剛起步、發展潛力巨大。盡管2006年底我國銀行業全面對外開放后,外資銀行原則上即可享受與內資同等待遇。但外資銀行的網點擴張仍然可能面臨國內監管機構的限制。通過入股中資銀行獲得國內的網絡,無疑有利于外資行的業務拓展。美洲銀行董事長Kennet h L e w i s 談及與建行的合作,毫不掩飾他對中國市場13億個人客戶,以及建行遍布全國的零售業務銷售網絡的濃厚興趣。
監管層:尋求效率與安全平衡
與中小商業銀行股權相對分散的情形不同,工農中建四大行股權高度集中。外資不可能控股,而且最高25%的比例也限制了其發言權,更何況這25%并非一家境外投資者所擁有。
日前,剛與建行搭伙沒幾天,美洲銀行就鬧起不愉快。原因很簡單,就是擔心新加坡淡馬錫集團認購建行股權,將影響到其戰略投資者的地位。但知情人士指出,中行、建行均有意引進2—3家境外機構投資者,受限于監管部門對外資股權比例的規定,如何合理配置25%的股權很讓銀行傷腦筋。
一位業內人士透露,四大行上市之后,有可能將外資比例限制提高至49.9%。銀監會主席劉明康日前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指出,盡管目前沒有提高外資持股中資銀行比例的安排,但考慮到2006年底,國內銀行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將在適當時候研究這個戰略性問題。
就在放寬外資比例限制的同時,銀監會主管外資行工作的副主席史紀良在一學術場合透露,將考慮對單一外資銀行持股中資銀行的數量加以限制。盡管銀監會隨后對此消息作了解釋與澄清,但仍然在外資銀行界引起軒然大波。
分析人士認為,史紀良的言論多多少少反映出決策層對引入外資的復雜心態:一方面,可以幫助國內銀行業獲得資金、技術支持,特別是改善和健全公司治理結構;但另一方面,國內銀行業體質尚虛,如何把握引進外資的節奏和尺度,著實讓人撓頭。因為這不僅關系國內銀行業持續健康的發展,而且事關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下中國的金融安全。考慮到入股中資銀行的均為跨國金融機構,一旦母公司發生風險,將對我國銀行業乃至整個金融安全造成何種影響,這是國內銀行業在擴大開放過程中無法回避的問題。
不過,有專家指出,監管層不必過慮引入外資會威脅中國銀行業的安全。外資只是持有中資銀行部分股權,只對個別銀行取得相對控股的地位,不可能對絕大部分中資銀行及整個中國銀行業的股權及經營管理權實施相對或絕對控制。
在這一點上,波蘭銀行監管當局的思路頗有可借鑒之處。在波蘭,外資金融機構已控制了其銀行業60%以上的股權,但波蘭銀行監管當局卻能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待這個問題:在經濟已然開放的情況下,若不是引進具有競爭力的外國金融機構,不允許境外戰略投資者持有波蘭銀行的股權,那么,波蘭的許多銀行恐怕早已資不抵債,甚至會發生嚴重的銀行危機,也就不可能有今天的穩定和競爭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