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股東不愿意全流通 股權分置改革遭遇中集現象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26日 09:50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 周斌 深圳報道 從“第一績優股”到“第一爭議股”只需要半年時間。 2004年的中集集團(資訊 行情 論壇)(000039.SZ)無疑是最耀眼的明星股,到2005年第二季度,情況出現了逆轉,中集集團成為最具爭議的股票。
6月22日,電話那頭,于玉群不耐煩地斥責:“胡說八道,無稽之談!” 讓這位中集集團董秘郁悶的是,當天關于“中集集團拒絕向流通股股東補償,中遠控股將對中集集團全面收購”的傳言。 中集迷霧 否認固然是一種姿態,流言還是擊中了軟肋。股權分置的問題,無疑是除了業績之外中集集團最大的問題之一。 中集集團的第一大股東為中遠集團旗下的COSCO Container Industries Limited,持股比例為16.23%,股份性質為外資法人股;第二大股東為招商局貨柜工業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也為16.23%,其所持股份性質原為外資法人股,但經過批準,2005年3月3日已正式在深交所B股市場上市流通,現股份性質為流通B股。 到目前為止,中集集團只有實際控制人中遠集團持有的16.23%股份沒有在二級市場流通,其余83.77%的股份均已在A、B股市場上流通。 “讓中遠給招商局支付對價,不太可能吧。”鄭賢玲用一種不太確定的口氣說道。鄭是華夏證券資深分析師,長期跟蹤并看多中集集團。 上海金信證券研究所副所長楊興君撰文指出,假設按照10送3的方案,如果是向全部A、B股股東送股,那么大股東持有的股份還不夠送,假設只對A股股東支付對價,中遠集團的持股比例將降低到7.22%,假設全流通后的價格為9.62元(6月22日收盤價),那么第一大股東支付對價后,財富的增加僅比凈資產增加9.5%。 “從中集集團的盈利水平和成長性考慮,非流通股股東很難接受這個結果。” 至于大股東全面收購股份致中集集團退市的說法,多位分析員均指出不存在這種可能性。 到目前為止,研究中集集團的同時,也一定會研究在香港上市的勝獅(0716.HK),它們在集裝箱行業有相同的經歷和模式,都是通過兼并做大自己,整合產業。 “但中集比勝獅有優勢,中集和勝獅在兩個不同市場上市,中集所在的A股市場,融資市盈率更高,中集不會放棄(A股)。”鄭賢玲認為。 她亦表示,由于大股東持股比例低,增持是完全有可能的,“如果大股東認為股價過低的話,而且,現在增持成本是很低的。” “再說了,如果大股東要全面收購,對中集是壞事嗎?” 看空中集? 有人賣,有人買。 6月7日至6月22日之間,中集集團的換手率大多達到10%以上,成交金額最低為2億多元,最高達9億多元。 消息人士指出,在國內基金拋售中集集團的同時,國外的基金正在買入,其中包括QFII。 實際上,機構的分歧正在加大。 一位已經從中集集團全身而退的基金經理認為,由于集裝箱行業景氣見頂,對于中集集團未來是否還能保持原有的增長速度并無把握,因此退出。 一位仍然持有中集集團的基金經理則表示:“我們和賣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我們相對樂觀,這種看法對錯需要更多時間檢驗。”他認為,分歧并不可怕,恰恰體現了市場的多樣性,也給投資人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招商證券分析師王海濤認為,對于行業景氣見頂的看法的確存在分歧,“你以為到了山頂,但是實際上可能才到半山腰。” 中金的一份研究報告依然維持對中集集團的贏利預測:2005年和2006年,中集集團的每股收益將分別達到1.92元和1.98元,到2007年,盈利預計下降25%,到1.48元。全球貿易的穩定增長和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以及舊箱的更新高峰逐漸來臨,將令全球的集裝箱需求在2006年實現10%左右的增長。 然而,正如謝國忠在其關于上海地產的文章中指出的那樣,一旦市場預計上海的地產未來20年會漲到和東京紐約一樣的價格,那么明天它的價格就會和東京或者紐約的地產看齊。截至6月23日,中集集團復權價為135.73元,中間曾經沖高到210元左右,昨天的股價是否透支了明天的未來? 鄭賢玲并不同意這種觀點,“投資者往往把中集看成單一的干貨箱市場廠家。”她認為,中集集團的產品還包括半掛車、特種箱以及集裝箱的維修等。 關于中集集團的業績,有一種說法與贏利無關,而是與公司高管有關。 2005年3月3日,招商局貨柜工業有限公司與Profit Crown Assets Limited分別持有的中集集團股票正式在深交所B股市場上市流通。 一位市場分析人士稱:“可能公司的管理層在Profit Crown Assets Limited(持有2273萬股中集集團股票,占總股本的3.61%)有股份,所以有人懷疑公司有動力把業績做得特別好。” 不過,并無任何證據表明這種說法成立。 鄭賢玲認為,中集集團股價下跌的原因非常復雜,有多方面因素綜合起作用,第一個原因是人民幣升值的猜想,人民幣升值將使中集集團的成本上升;其次是股權分置改革;第三是紡織品貿易的爭端;第四是近期公司生產的調整,包括裁員千人等。 王海濤則認為,中集集團是訂單生產,今年的訂單應該已經在手,所以總體業績主要取決于成本。雖然貿易摩擦可能影響集裝箱出口量,但是發生貿易摩擦的服裝行業,出口占出口總額不到10%,對集裝箱運輸的影響并不是根本性的。 全流通煩惱 并不是只有中集集團有全流通的煩惱。 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低于20%且是績優股,未來可能都會遇到和中集集團一樣的煩惱。 根據Wind資訊統計,深滬兩市當中,第一大股東為國有股和法人股,且持股比例低于20%的上市公司共有36家(見附表),其中包括深發展(資訊 行情 論壇)(000001.SZ)、招商銀行(資訊 行情 論壇)(600036.SH)、浦發銀行(資訊 行情 論壇)(600000.SH)等。 “像招商銀行、浦發銀行和深發展這些金融機構,他們的大股東愿意為了全流通支付對價嗎?對他們來說,減持是不太可能的,一旦減持,就有可能遭到惡意收購,因此,做股權分置改革只能是加大他們的成本,對他們并沒有現實的好處。”一位市場人士提醒。 深發展董秘辦公室的人士不愿對此置評。他表示,公司會關注和研究股權分置有關情況。 更有甚者,像貴州茅臺(資訊 行情 論壇)(600519.SH)這樣的績優股更是缺乏全流通的動力。2005年第一季度,貴州茅臺的資產負債表顯示公司有現金30.24億元,按照3.93億的總股本計算,每股現金高達7.69元。“這樣的企業有必要減持么?”上述人士發問。 實際上,中集集團遭遇的另外一個問題同樣具有典型性,即它的B股占總股本比例為53.73%。 “給不給B股股東支付對價是個問題,如果A、B股流通股股東都支付對價,那么A股股東可能覺得不公平,因為B股的成本低,但是只給A股股東支付,B股股東也有投票權,可能將否決方案。”這將是一個僵局。A+H股公司也將面臨同樣的問題。 由此引申開來,對價的支付還會出現其他難題。一位基金經理指出,支付對價將出現的問題:第一批四家試點公司,都是單一的大股東,如果其他非流通股東是通過轉讓持股的,那么持股成本和發起人顯然不一致,各家非流通股東分別支付多少對價,也將是個難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