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焦點透視 > 正文
 

完善市場體系是防止信貸資產流失的關鍵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17日 13:56 中國證券報

  □鹽城市農村金融學會課題組

  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在改革的過程中,巨額不良貸款客觀上成為我國政府和銀行處理的難題。同時,我國政策性銀行、城市和農村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也在持續攀升,金融資產不斷流失。令人堪憂的金融管理現狀,預示著金融全面放開后,我國金融業面臨更大的經營風險。

  我國信貸資產流失,主要有三個因素:

  一是金融改革失誤導致信貸資產流失。90年代,我國為營造競爭的金融體系,四大國有銀行在全國范圍內搶灘設點,機構網點全面下伸至縣鄉(鎮)。市場經濟固然需要競爭,但同屬國家所有的四大銀行在一個狹小的區域內展開的競爭,勢必出現“同室操戈”,區域內一旦出現一個相對好的項目,幾大銀行盲目競相爭搶,不計風險地增加投入,資金供給往往超出其實際需求。況且目前我國由于企業內部機制不完善,控制制約松馳,擴張沖動強烈,客觀上影響到企業的投資和經營核算,進而影響到銀行信貸資產的安全。與此同時,金融改革還改出了許多政策性銀行,對已從農業銀行分離出來的農業發展銀行來說,由于人員數量太少,而其運作的信貸資產數量過多,加之其不以利潤作為追求的目標,信貸資產不良率攀升迅速。城市和農村商業銀行由于其內部沒有建立起真正的現代金融企業制度,外部又缺乏強有力的管理機構,一部分城市和農村商業銀行經營失控,資產質量劣化,極少數已到了虧損倒閉的邊緣。

  二是銀行業信貸投向定位不準。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個體、民營經濟有了較快的發展,然而,大部分銀行支持個體、中小民營經濟的發展熱情不高,貸款占其信貸投量僅是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仍支持傳統的法人企業。貸款金額動輒上千萬,甚至數以億計。而事實上,部分法人客戶,包括一部分大的企業都是靠銀行貸款支撐起來的泡沫企業,貸款一緊縮,便暴露出真實面目。從安全情況看,企業越大,其財務真實性往往越低,作為銀行根本無力將企業的真實財務狀況搞清楚。過去很多銀行熱衷于對上市公司的支持,而隨著藍田股份等一批批財務造假丑聞的曝光,很多銀行才如夢初醒,但此時銀行早已成為深度套牢的埋單者。為什么對大企業、大項目的支持卻帶來大的風險呢?其根本的因素在于很多的企業改制都不完善、不徹底,僅有現代企業的外殼,而不具有現代企業的內在實質。由于企業內部經營機制不完善,必定出現企業競爭力不強,經營效益低下。而且任何企業都有其生命周期和市場風險,很少有企業能打造成百年老店,隨著“航母”式的企業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對伴其成長的銀行來說,更是一場巨大的災難,一個大的企業倒閉有時往往會給一家銀行分支機構的不良占比上推幾個或幾十個百分點。但銀行為什么敢于增加法人企業貸款,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方面只有支持幾個大的法人客戶,銀行在當地才有地位;另一方面,銀行往往急功近利,貪圖眼前利益,片面認為大客戶就是黃金客戶;再一方面,由于銀行信貸管理上的積弊,銀行貸款金額越大,貸款責任往往卻越小。

  三是市場體系不完善,信貸環境不理想。我國發展市場經濟,目前僅重視市場主體的培植,而忽略了市場環境的構造,其一是中介機構發展滯后,在西方國家中介機構發揮突出的作用,比如會計事務機構、審計事務機構,資產評估機構等對企業的財務真實性承擔著重要的責任,而我國由于中介機構發展滯后,使得企業弄虛作假,如入無人之境。當前銀行在貸款分類評級、授信上無不以企業的財務報表為依據,而且財務報表的虛假,直接增加了銀行信貸的風險;其二,企業征信系統不完善,對惡意套騙銀行貸款的現象,缺少全面、及時的信息反饋系統,一部分個人和企業借創辦實業之名四處騙取銀行信用,貸款一旦到了借款人的手中便任意揮霍,而銀行對其缺乏強有力的控制手段。銀行在貸款運作中,有相當一部分屬于與詐騙分子斗智斗勇,稍不留心或道德防堤潰退,信貸風險隨時可能發生。其三,司法環境存在較大的問題。近年來,我國法律體系已經建立,絕大部分經濟活動已做到有法可依,然而,由于我國目前實行的是大陸法,帶來許多官司在判決上有較大的彈性,同時,司法不公的現象屢見不鮮。銀行在清收貸款上,依法起訴是銀行保全信貸資產的最后手段,而司法上存在的各種弊病,銀行常常是贏了官司賠了錢,銀行在依法維權方面陷入兩難選擇。

  我國銀行業信貸資產流失不是一天造成的,而是因長期復雜的因素,導致和促使銀行信貸資產不能實現有效地整合和增殖。要從根本上解決信貸資產流失問題,必須立足實現全方位,多視角,系統地加以解決,重點是要通過培育市場體系,加快改革進程,堅持依法治國,優化法律環境,調整信貸定位。

  用現代企業制度加快改造我國的企業和銀行。目前我國正在向市場經濟轉軌,但客觀上講,目前我國大部分企業還不是真正的企業,大部分銀行還不是真正的銀行。因為真正的企業和真正的銀行都必須是以現代企業制度為特征的。目前我國企業和銀行均缺乏強有力的內在約束機制,難以將追求效率和效益作為重要目標。因此要遏制信貸資產的流失,必須從企業和銀行兩個層面上加快改革,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銀行對改制不徹底的企業要嚴格控制貸款投放。

  加快征信體系建設。目前我國央行系統,雖然實行了貸款證制度,但是不誠信的企業和個人并未因此而受到有力的打擊和限制。銀行經濟信息不對稱的現狀,困擾著銀行信貸的投放。因此應建立起廣泛的征信網絡系統,對那些法人客戶和公民在信貸上按其信用等級給予信貸支持。讓所有的銀行能通過征信網絡系統查詢到所有企業和法人代表的資信情況,科學有效地指導信貸決策,對有多次不守信記錄的嚴格禁止對其貸款投放。

  加快我國中介機構建設。西方國家都擁有一支龐大的注冊會計師、注冊審計師隊伍。企業年報均必須經會計師事務所或審計師事務所核查確認,中介機構成為國家的“經濟警察”。我國目前中介機構建設正處于起步階段,從事中介的機構和人員數量與經濟發展的要求相距甚遠。要提高我國銀行貸款決策的準確性,減少人為損失,必須要提高企業財務的真實性,杜絕企業做假賬,而要杜絕企業做假賬,必須要建立起與企業和經濟發展相適應的中介機構和中介隊伍。當前關鍵是要培養專業人才,同時要對中介機構賦予相應的責、權、利,對不嚴格履行職責,幫企業做假賬的,主管機構和司法部門應當繩之以法。

  嚴厲打擊騙貸行為。我國銀行業內人士有一個共同的感受,會計出納差錯幾十、幾百元,便是一個了不得的差錯,而信貸資金投放損失幾十萬、幾百萬似乎還是一個小數字。我國銀行貸款逾期收不回來已司空見慣。銀行對客戶貸款不還,大都從善意的角度去理解,比如說企業經營不善,或市場行情變化等等,而很少從根本上去深究。其實,我國企業貸款難收回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企業在取得銀行貸款后,通過各種途徑,將銀行貸款化為私有,流入個人的腰包,這應當是一個值得警惕的現象。因此,中介機構、司法部門應積極地協助商業銀行弄清貸款逾期的真實原因,對惡意騙貸的,窮追不舍,嚴厲打擊,以建立一個真正誠信的環境。

  加強對金融企業行為監管與業績評價。支持中小企業發展與個體私營經濟發展是全球銀行信貸的共同取向,實踐已經證明,這類經濟成分產權主體明晰,它最具有活力,更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作為與經濟唇齒相依的銀行,必須與時俱進,看清經濟發展的潮流,加大對個體私營經濟的支持力度,央行和金融監管部門應將金融機構的信貸投向與質量作為監管的內容,不斷總結推廣國內外銀行支持個私經濟和中小企業的成功經驗,引導商業銀行不斷地調整和優化信貸投向,提高信貸資產質量,降低風險損失。

  重視和加強金融隊伍建設。從總體上講,我國金融機構人員可以說是隊伍龐大,而質量低下,受過金融高等教育的人員占總人數的比例很低,特別是后組建的城市商業銀行,人員大都屬于半路出家,根本不了解經濟和金融運行特點與規律。而當前西方從事銀行業員工必須系統地接受專業培養,而且國外銀行也較我國更為重視員工的在職教育。因此,我國銀行應高度重視員工隊伍建設,不斷提高從業人員的道德素質和業務素質,具體地說:一是加大高等院校金融專業的招生比例,金融是經濟的命脈,金融人才事關經濟發展,這需要國家相關部門在政策上作出安排;二是重視在職人員的培訓,銀行各級管理機構要制定中長期和年度人才培訓計劃,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加快員工知識更新進程。沿海與內地、內地與香港及海外銀行之間應建立三個月以上的人員交流和互訪制度,使金融管理、運作經驗得以迅速有效地傳播。同時,對可塑之才,銀行每年應安排一定數量到高等金融院校深造;三是建立流得進,流得出,能上能下的人才制度。對知識老化、素質低下,不能適應崗位工作需要的,實行淘汰制;四是實行高薪引人,高薪留人。隨著外資銀行的進入,對人才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因此,銀行應建立靈活的薪酬分配制度,對關鍵崗位和重要人才,要舍得花重金,以保證業務的健康和快速發展。

  加快建立銀行破產制度。按照西方銀行貸款五級分類計提壞賬損失準備,我國有很大一部分銀行將會發生巨額虧損并很快倒閉。銀行的存亡關系到一個地區的金融穩定。大面積的銀行關閉將會導致大幅的金融動蕩,這顯然是不可取的。但是對于那些資產負債率過高,不良資產高達80%以上,而且面臨兌付危機的銀行,應令其破產倒閉,組織清算或接管。否則,經營時間越長其包袱將會越重,金融資產流失將會越大。當然對銀行實行破產必須要以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為前提,保障儲戶利益不因銀行倒閉而受到損失。

  課題組組長:江志宏成員:姚立才李海燕楊永紅王鵬飛執筆:姚立才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 】【多種方式看新聞】【下載點點通】【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繽 紛 專 題
頭文字D
頭文字D精彩呈現
父 親 節
送給父親節日禮物
圖鈴狂搜:
更多專題 繽紛俱樂部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