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聯證券丁守軍
投資是為了獲得回報,如果確定只會損失,那我們為什么還要繼續買股票?如果買股票可以獲利,為什么不買呢?現在我們必須找到理由果斷做出不買還是買進的決定。
那么,支持我們不買股票的理由是什么呢?
首先,宏觀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受到質疑。2003年和2004年經濟已經度過了最好的增長時期,受制于投資增速的調控和人民幣匯率變動的預期,投資和出口不可避免會受到階段性影響,企業特別是上游生產資料產業的盈利預期降低,使得動態市盈率的增高成為可能,從而使投資回報率水平下降;第二,靜態看,市場整體平均市盈率水平仍然達到18倍左右,即便考慮股權分置改革中對價補償進一步降低平均市盈率水平,但以整體市場過去的平均投資回報率水平來衡量這個市盈率水平仍然偏高,也就是說整體市場仍然維持在高估水平;第三,目前市場估值標準處于一個由均衡到不均衡再到均衡的過程之中,即便是理性投資者也處于一種投資的游移狀態,從而進一步降低了市場的凝聚力;第四,在業已形成的弱勢環境中,股權分置改革所帶來的正面效應(如優化公司治理結構)抵擋不住其所帶來的負面效應即擴容預期;第五,機構投資者適應估值標準的調倉行為再次造成市場股價的結構調整,從而進一步增加短期市場的股票供給壓力;第六,經歷四年多的熊市,場內資金多處于套牢狀態,可動用的有效資金有限。機構投資者由于過于側重股票的選擇,倉位也處于較高的狀態,缺乏進一步調控的主動權。由于股票市場的回報率長期處于很低水平,而這種趨勢改變的跡象也沒有出現,場外資金仍無意進入股市,資金供給預期短期內不容樂觀。而上述理性和客觀的現實構成人們悲觀反應的基礎,市場情緒化的反應進一步體現在股票指數上,從而構成一個市場心理層面的惡性循環。反映在技術形態上,指數維持下降通道運行的趨勢也沒有改變。
那么,我們能找到買股票的理由嗎?
我們認為至少可以找到兩個買股票的理由。第一,中國經濟整體上仍處于一個需求擴張的階段,周期性的和結構性的供給過剩帶來的是宏觀經濟的結構性調整和增長臨界點的微調,度過了黃金增長期之后,目前經濟處于邁向平穩增長的過程之中,即由外延擴張轉向集約增長,匯率變動帶來的價格競爭力減弱將會被質量競爭力的提高逐漸替代;第二,整體市場仍然存在著結構性的低估機會。而分類表決制度和全流通預期已經開始推動公司治理結構的優化,并帶來在原有市場制度下不可能實現的公司價值。此外,管理層順序推進改革的邏輯,必然會推動實現公司絕對價值的制度安排(例如紅利制度)加快出現,為公司絕對價值提供持續保障,從而帶來更多的低估機會。
上述兩個買股票的理由,對比不買股票的理由似乎略顯單薄,但我們認為,全流通預期派生的擴容壓力、資金供給的窘迫以及悲觀的市場情緒和暫時沒有改變的下降趨勢均是從屬變量,本身不具有源生性,它們的力量強度和發展趨勢從屬于市場的基石——亙古不變的絕對價值。而現在,基于這兩個最重要的理由,我們認為市場的絕對價值已經開始顯現,至少在結構上看是如此。并且,伴隨市場制度的演進,更多公司在邁向集約化增長的經濟大潮中,能越來越多地形成不同的絕對價值。投資者在充滿人性的市場中要想成功,最重要的就是擯除情緒噪音,理性思考,并堅決貫徹。我們認為,現在是可以開始買進股票的時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