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之癢,意味著一種穩定狀態面臨可能的變化。已歷時七年的“中證·亞商最具發展力上市公司50強”的評選活動,是否也暗示著某種重要的變化趨勢?
七年之前,驅使我們策劃這一評選活動最直接的動力,是因為見證了太多處于青春期證券市場漩渦中浮躁不安的中國上市公司,匆匆于外部擴張而短命夭折,冀望以這樣一種聚焦于發展力的專業活動,提倡企業投資人和市場關注上市公司持久的發展能力。
歷經七年,總共有131家上市公司入選過50強,潮起潮落,從這些在被公眾認同程度上起起伏伏的上市公司身影中,我們可以得到些什么樣的啟示呢?
其一,要期望中國的上市公司具備持久的發展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于本項評選活動只依據評選對象的經營業績和管理能力,因此企業就不能依靠保持經營規模而保證入選。七年中,連續七年入選的上市公司是11家;連續六年入選的是14家;連續五年入選的是16家。事實上,連續七年入選的11家企業中,僅有二家(鹽湖鉀肥、上海機場)是壟斷資源依托型企業,其他大部分企業都在相當程度上直面激烈的市場競爭,主要憑借自身卓越的經營能力才得以入選。
其二,連續七年均入圍前十名的上市公司一家沒有;有六年(不是連續)名列前十名的僅有中興通訊一家;接著是四年名列前十名的,也只有四家(中興通訊、同仁堂、許繼電氣、萬科);三年名列前十的有七家(中興通訊、同仁堂、許繼電氣、萬科、中集集團、新型鑄管、寶鋼股份),這一事實說明我國上市公司的經營狀況較容易大幅度波動,難以形成國際成熟市場上投資者對績優股的信賴和預期。這里當然有市場環境因宏觀政策及其他因素影響而大幅波動的原因,但深入追究,既然有能力躋身中國最優秀上市公司十強,那么要具備對應內外部各種變化的自身能力,應是題中之義。值得慶幸的是,我們所看到的這種更多是由于企業自身的經營能力跟不上變化而造成企業的落伍現象,已經得到企業管理層的更多重視,從而至本屆評選,評委專家們對入選企業的自身管控能力有了增強的信心。
行筆至此,不能不提在過去年份中席卷證券市場的企業丑聞風暴中,有多少50強企業沾了邊?我們的統計是在七年中總共入選過的全部131家上市公司中,因重大丑聞而遭監管部門處罰的為7家,占全部入選企業的5%。記得剛發現有入選50強企業涉及丑聞時,評選工作小組和專家頗感震驚,此后由于工作小組和專家們更加盡力的把關,使得這種情況逐漸有所減少。但面對即使是中國最優秀企業群體中所出現的在治理結構和經營理念上重大缺失而導致企業及社會付出代價的事實,我們不能不感到提升企業的內在管理素質是正在融入全球經濟中的中國所面臨的更大一項挑戰;我們同時也感到把關注發展力的“中證·亞商50強”評選活動搞得更好的責任所在。
因此,有理由期望,歷經七年的“中證·亞商50強”評選活動,會更加關注中國優秀企業的內在管理素質和經營能力的提升,會更加關注中國優秀企業運作的市場規范性和公眾透明度。陽光下才更容易健康持久。我們會期待著具備陽光下發展力的中國優秀上市公司群體健康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