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齊軼 北京報道
這世上唯一不變的東西就是“變”本身。不久前,云南白藥、蘇寧電器、鹽湖鉀肥還作為市場上的“稀缺”資源供人“瞻仰”和“追捧”,就在昨天,它們靜靜地躺在跌停板或是“準”跌停板上,少人問津。
受眾多重倉股下跌影響,基金凈值大幅下挫。天相投資顧問公司統計數據顯示,昨日,基金重倉股指數下跌3.95%,基金凈值遭遇有史以來最大單日損失。八成以上股票型基金單日凈值損失在2%以上,近三成基金單日凈值損失超過3%。近期表現抗跌的富國天益基金以-4.48%的增長率成為領跌品種。就在前一日,它的凈值增長率是3.66%,還和廣發穩健基金作為僅存的兩只今年以來凈值增長為正的基金位列排行榜前列。隨著最后這兩只基金的“淪陷”,今年以來,所有股票型基金的凈值增長均告負,這也意味著只要是2005年以來買股票型基金的持有人全部虧損。
“當組合中的一、兩只重倉股跌停時,你還有理智和時間去考慮該如何處理,如果組合中股票大面積出了問題,你幾乎就會失去思考和反應的能力。”一位基金經理曾這樣說。
有基金經理認為基金重倉股的下跌中,除去“跟基金”的那部分籌碼松動外,基金內部也有拋盤,基金拋售一部分源于機構客戶“贖回”帶來的被動兌現,也有一部分基金在新的市場環境中對組合不斷進行積極主動的“優化”。
“部分資金流出這個市場,基金手中的資金又在不斷地進行重新分配,就導致了現在的結果。”一位基金經理說。談到整個市場的下跌,不少基金經理認為主要是由股權分置試點預期不明帶來的估值混亂造成的。由于對“補償”結果預期的不確定,“價值”成為了不可衡量之物。原來一些在基金看來沒有投資價值的“垃圾股”也可能因為補償條件優厚又變成了有“價值”的股票,“畢竟這世上沒有真正的垃圾,價值是相對的,市場經濟中只有‘價格’合理與否的問題。”一位基金經理說。
令記者感到不解的是難道那些治理結構不好、管理能力低下的公司會因為一次給出優厚的“對價”就會變成有“價值”的公司?他的治理結構會因此而更加完善?他的產品和服務品質會因此得到提升?
面對這樣的問題,一位基金公司老總回答,資金是有時間成本的,中國市場中的資金“年頭來,年尾走”的特性和目前基金行業的考核機制決定了基金不可能成為跨周期的投資者,沒有人愿意或是能夠支付高昂的時間成本。
在記者看來,業內也曾出現過“妄想”作跨周期的投資人,可惜沒有成功,他們的失敗無疑強化了整個行業的“急功近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