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以后,我國市場將進一步開放,房地產行業作為投資回報率較高的行業,必然會吸引大量的國外競爭者。作為資金密集型的房地產行業,我國房地產公司無論從資金實力,開發能力,管理能力,還是技術水平上都與國外房地產企業有較大的差距。因此,無論是從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角度,還是從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或者產業成熟度來看,我國房地產業都必須實現從數量型擴張為主的粗放型增長模式向數量質量并重的節約型模式轉變。實現規模經濟是我國房地產企業發展的必然之路。
目前,我國房地產企業數量多,規模小,市場集中度低。2002年我國房地產企業總數達到32628家,總資產達到33043.13億元,平均每家企業只有1.0130億元;主營業務收入總計32480.78億元,平均每家企業只有0.9958億元。香港前10大房地產上市公司占據的市場份額達到80%,實現了帕雷托的80/20規律,一個成熟的行業,20%的企業占有80%的市場份額,才能形成有序的競爭,促進行業的良性發展。2004年,內地最大的房地產公司萬科的總資產為155.34億人民幣,主營業務收入為76.67億人民幣,凈利潤為8.78億人民幣,而相比之下,香港新鴻基地產2000年的主營業務收入已經達到了33億美元,僅2002年下半年的凈利潤就達到了52億港元。香港新世界物業發展公司2000年的市值就達到了1300多億港元。
國家從土地政策與資金兩方面對房地產行業的宏觀調控。首先,2003年6月13日,央行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房地產信貸業務管理的通知》,規定房地產開發企業申請銀行貸款時,其自有資金(指所有者權益)應不低于開發項目總投資的30%;2004年2月底,中國銀監會又公布了《商業銀行房地產貸款風險管理指引(征求意見稿)》,這是銀監會成立以來發布的第一個針對行業貸款經營的指引。其次,土地“招拍掛”政策的實施使房地產開發商拿地數量減少,土地成本急劇上升。第三,加息增加了房地產開發商資金成本,也增加了購房者房貸的資金成本。房地產行業的經營風險與財務風險進一步加大,規模的擴大有利于房地產企業增強風險的抵御能力。
各國房地產業發展的經驗告訴我們,走規模經濟之路是房地產業發展的必經之路。資源向少數規模較大的企業集中是房地產業必然的發展規律。規模經濟有三個層次:產品生產規模的經濟性;工廠規模的經濟性;公司規模的經濟性。公司規模的經濟性是規模經濟的最高層次。
目前,中央政府加大對房地產業的宏觀調控,從土地和資金鏈兩方面調控房地產業。規模較小的公司以及一些靠關系“倒地”的公司面臨出局的危險,房地產行業面臨新的全行業洗牌。此時是房地產企業擴大規模,實現規模經濟的最佳時機。房地產企業擴大企業規模,資本是關鍵。房地產上市公司要擴大規模實現規模經濟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種:
第一,通過資本內部積累,實現規模擴大。2002年至2004年,我國凈資產小于20億元的房地產上市公司的息稅前利潤率都小于各年的銀行貸款利率,無法通過財務杠桿實現規模的擴大。而凈資產大于20億元的房地產上市公司的息稅前利潤率都大于各年的銀行貸款利率,但同時,凈資產大于20億元的房地產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率是同行業中最小的,因此它們完全可以利用財務杠桿來增加內部積累,實現規模的進一步擴大。
第二,通過資本市場融資,實現規模擴大。在目前房地產行業發展無序的狀態下,政府傾向于支持一些有潛力的房地產上市公司進一步擴大規模,以改變市場競爭的無序性。因此,有潛力的房地產上市公司可以通過增股,配股或者發行可轉換債券的方式,迅速擴大規模,實現規模經濟。
第三,通過對外投資,并購實現規模的擴大。在目前房地產行業面臨洗牌的情況下,有實力的上市公司可以通過并購一些“有地無項目”以及“有好項目無錢”的有潛力的房地產公司。通過并購,公司獲取自己發展所需的資源,能夠快速實現資源的整合,并快速占有被并購公司的市場份額,實現規模的擴大。
第四,通過組建戰略聯盟,實現規模的擴大。房地產上市公司可以建立橫向或縱向的戰略聯盟,實現資源以及信息的共享,協調合作抵御風險。成員企業在保持獨立運作的同時,能夠享受組織規模經濟帶來的收益。
我們必須認識到,強調規模經濟并不意味著公司規模越大越好。合理的規模就是能充分利用企業的各種資源,能夠實現單位產品成本最低的規模。房地產上市公司不能盲目追求規模的擴大,必須在企業規模擴大的同時,注意自身的資金鏈以及管理能力,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以資本為紐帶組成產業集團,加強產業集團的管理能力,才能實現規模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