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浩民
中國銀行今天在本報正式披露了2004年年度報告摘要。年報顯示,去年一年,中行充分利用股份制改革帶來的良好發展機遇,不斷加強經營管理,各項業務穩步發展,保持了經營效益良好的增長態勢。
股改成效初顯
2003年底,中行開始全面實施股改,旨在將其建成治理結構完善、發展戰略清晰、決策機制健全、業務流程優化、財務基礎扎實、經營管理科學、風險管理到位、激勵約束機制有效、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股份制商業銀行。
那么,經過一年的改革,中行在這些方面進展如何呢?
年報顯示,中行已按照“三會分設、三權分開、有效制約、協調發展”的要求,完善了由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構建的公司治理架構。包括前香港證監會主席梁定邦在內的三名國際知名專業人士出任中行外部獨立董事,參與決策和監督。同時,公司董事會下設五個專業委員會,分別在戰略規劃、稽核、風險管理、人事和薪酬、關聯交易控制方面協助董事會履行決策和監控職能。與公司治理結構逐步完善相比較,一個更為明顯的進步,體現在中行2004年度的各項財務指標中,無論是資產質量、財務狀況都得到了根本改善。2004年初,在中行、建行開始股改試點伊始,中國銀監會制定了《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公司治理改革與監管指引》,對兩行股改提出具體的量化考核指標,包括總資產凈回報率、股本凈回報率、成本收入比、不良資產比率、資本充足率和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等。記者將銀監會的要求與中行2004年的完成情況,通過所附表格進行了比較。從表中可以看出,相關指標基本達到銀監會要求。
其中,總資產凈回報率、成本收入比、資本充足率、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等指標提前一年達標。只有不良資產比率離銀監會要求還稍有一定距離。但是,2004年末的5.12%這一數字,已比上一年末下降11.16個百分點。
綜合經營優勢明顯
值得注意的是,年報相關信息顯示出中國銀行境內外機構聯動,以及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保險業務聯動的整體優勢。正是這一優勢,使其成功獲選北京2008年奧運會唯一銀行合作伙伴。在金融混業經營或綜合經營的大背景下,這無疑值得我們關注。2004年,中行集團共實現營業收入1047億元。盡管商業銀行業務仍是中行的傳統主營業務,也是其最主要的收入來源。但是,商業銀行業務中的各項中間業務收入正穩步增長,其中手續費及傭金收支凈值86億元,同比增長16.4%,凈交易收入88億元,同比增長96.4%。
更重要的是,中行集團下的投行、基金、保險機構在2004年均有不俗表現:
中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以聯席全球協調人及聯席主承銷商身份完成當年香港融資規模最大、表現最突出的平安保險H股上市,并完成了深圳水務集團、華北制藥、中國網通等一系列財務顧問項目。同時,中銀國際在香港股票現貨、期貨、期權及股票掛鉤產品市場的占有率繼續保持前列。
中銀國際證券有限公司以主承銷商身份完成了中魯果汁A股首發、桂柳工配股項目;國債、金融債的承銷額位居券商前三名,企業債的承銷家數位居券商第三名;與基金公司、社保等20多家機構簽訂了合約。
由中銀國際證券發起并控股(67%)的中銀國際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開業,發行了第一只上市開放式基金產品,募集金額達10.6億元人民幣。
中銀集團保險有限公司旗下共有七家分公司及一家全資附屬的中銀人壽,提供包括財產險、汽車險、雇員補償險、貨運及船舶險和醫療險在內的保險產品,以及定期、終身儲蓄壽險和投資相連保險等在內的壽險產品。2004年,中銀保險整體實現毛保費收入37億港元,比上年增長22.1%;實現稅前盈利2.6億港元,比上年增長28.2%。
信息披露三大特點
研讀中行的2004年年報,可以發現,與往年相比,在信息披露方面有三個顯著特點:
一是按照更加審慎的會計制度——《金融企業會計制度(2001年版)》編制財務報告,合理預計各項資產可能發生的損失,足額計提各項減值準備,真實反映了中行執行審慎會計制度后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全面展現了股份制改革的重要成果,并經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出具了標準無保留的審計意見。
二是參照國際會計準則第39號的要求,按照公允價值或攤余成本確認和計量債券資產,計提減值準備,按照公允價值確認和計量衍生金融產品,在金融工具的披露、列示方面也基本上與國際會計準則接軌。
三是參考中國證監會對上市銀行的財務信息披露要求,進一步與國外同業的先進做法接軌,會計報表附注更加翔實豐富,披露了資產負債幣種分析和到期日分析信息等金融風險管理信息,新增了貴金屬、預計負債、受托業務、或有負債等會計政策的披露,進一步細化了貸款、債券投資、股權投資、其他資產、手續費收入、員工費用等項目注釋。
這些無疑也是中行股改成效初顯的有力佐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