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權分置改革淪為大股東鞏固控制權的工具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5月26日 14:45 《時代信報》 | ||||||||
胡斯然/文 已經難以統計,媒體用“新低”兩個字來描述股市行情的次數有多少,但我們能夠非常清晰地感覺到,這兩個字的使用頻率越來越快。直到5月24日,滬綜指達到最低1057.54點的“新低”位,誰也不敢肯定,這就是最后一個新低點。
但令人吃驚的是,伴隨著大盤迅速下跌的,竟然是被稱為股市最大痼疾的“股權分置”的改革。海內外媒體紛紛對此發表評論,稱這一巨大的政策轉變有可能為今后幾年中國市場的運行方式發生根本性變化鋪平道路。 在監管層看來,全流通新政的推出應該只給市場帶來了機會。大股東每年能獲得的減持額度只有5%,為了獲得較好的長期減持價格,他們必須重視市場的評價,這對上市公司未來基本面的改善是一種支撐,甚至不排除大股東會將一些優質資產注入到上市公司中,以獲得市場對其減持價格的認同。對于那些整體上市的公司,處于同樣的原因也必須致力于提高自身的經營,由此,大股東的利益已經和市場的利益取得一致。全流通試點中補償原則的確立,使A股已經變為含權股,從這個意義上說,投資者對市場不宜過分看空。 但這個利好只是一廂情愿,只對試點的四家上市公司產生作用,他們的股價在復牌后的第一天無一例外地封至漲停,大盤卻連創六年新低。 是市場失靈?還是改革方案本身先天不足? 我們如果研究這4家公司股票全流通計劃的共同之處,就能夠發現此次大規模改革的具體方式以及致命的弱點。 每家公司都承諾給予公眾股東紅股,紅股的價值被定在公司的每股資產凈值和當前股價之間的某個水平上。對投資者來說,這是一筆意外之財。 更為重要的是,由于它只對在方案通過前的持股人進行補償,這在客觀上成為一個炒作的題材。故而試點公司股價飚升,但對大盤的影響完全逆向。 事實上,試點公司的大股東非常清楚,自己付出的這份慷慨雖然能夠立竿見影地刺激股票價格上揚,但它如同其他股息的分配方案的結果一樣,這種價格高漲是暫時的,除權日一到必定回到原來的水平上。相反,如果投資者長期看不到公司價值的提高,如果是送現金反而會降低現有股票的價值。 大股東不是傻瓜。 從4家試點公司的重組計劃看,每家公司在重組后其大股東所保留的股權仍將足以使它對公司的運營發揮重要影響。紫江企業(資訊 行情 論壇)的大股東是上海大亨沈雯控股的一家公司,重組后該公司在紫江企業的持股將從37%降至29%。而重組后三一重工(資訊 行情 論壇)的最大股東在該公司的持股只會由72%降至65%。 這對國有控股公司是個莫大的刺激,他們希望通過股權分置改革,實現由高管或高管的關聯人控制企業,以擺脫政府的控制。 這樣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在目前股市大盤持續疲弱的恐慌氣氛中,雖然據傳即將參與全流通試點的公司遭受的股票拋盤最為嚴重,但一些公司卻急于要參與這一試點項目。 因為,大股東需要獲得一種比現金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加強對公司的控制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