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焦點透視 > 正文
 

(聚焦股權分置改革試點) 高效解決股權分置有市場基礎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5月25日 07:51 中國證券報

  最近由于市場的走弱使股權分置要不要解決、能不能解決,遭到眾多質疑,甚至有人開始談論“紅旗到底還能打多久”。

  我們的看法是:如果股權分置這個問題不解決,中國證券市場的作用就會不斷降低,中國證券市場的邊緣化不可避免。尚福林主席提出的“開弓沒有回頭箭”,說得堅決又中肯。已經公布的試點方案雖然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他們的推出真正拉開了解決股權分置的序
幕。

  對價是否合理、利益是否均衡是另外一個問題,這四家既有國企又有民企的送股方案表明以凈資產為絕對評價標準的“國有資產流失”的思維模式已經被打破。無論國企還是民企使用股權或現金作為對價來獲取流通權是一個合理的行為。

  市場的三個主體都有動力

  過去三年中,我們對股權分置問題解決的可能性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結論是:完全是有可能的。市場的三個主體———流通股東、非流通股東和管理層都有解決問題的動力。

  對流通股股東而言,在封閉市場條件下形成的高股價正在市場化條件下不斷回落。如果通過向非流通股出售流通權來封閉或減少下跌空間,又能與非流通股形成一致的市場利益,對流通股股東來說是有動力的事情,這也是幾年來流通股股東呼吁解決股權分置的重要原因。在1100點如果平均得到10送3,股指可除權到840點附近,市盈率可降低到13倍,市場有較強的投資價值;如果得到10送5,則可除權到730點左右,市盈率只有11倍,市凈率只有1.3倍,就會形成較大的上升空間。

  非流通股股東解決股權分置同樣有動力,一是流通產生的變現能力和溢價。根據我們的數據分析,現在的非流通股并不是沒有流通,他們仍以三種方式在頑強地流通,即協議轉讓、MBO、拍賣。通過對100多家非流通股協議轉讓價的統計分析表明,協議轉讓價平均高于凈資產12%,MBO的價格平均低于凈資產8%,拍賣的價格平均低于凈資產21%。

  由此可見,在完成支付對價后如果質優股市值高于原凈值,質差股高于其凈資產-21%,就會有很大的動力。根據測算,如果將20%非流通股作為對價,則大于凈資產的有700家,大于凈資產-21%的有約1000家,如果將30%非流通股作為對價流通后市值大于凈值的,則大于凈資產的有550家,大于凈資產-21%有900家,因此非流通股存在利益上的動力,何況全流通后非流通股所得到的利益是十分廣泛的,包括資產配置、管理激勵、發股擴張等。

  由于管理層已深刻認識到了解決股權分置對整個證券市場乃至于整個經濟體系的重要性,毫無疑問行政推動是強有力的。

  兩個模式都通向成功

  股權分置解決的成敗集中到效率和利益均衡上來,現在市場對此相當程度地表示悲觀,但我們通過統計分析得到相反的結論。股權分置的解決可能出現兩個主導模式即“行政主導,市場推動”和“市場主導,行政推動”,這兩種模式各有利弊但卻都可能成功。

  經統計,目前非流通股中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控股的占70%以上,具有形成一致行動的條件,如果通過試點獲得各方認可的對價,則可能形成快速解決的可能性。根據我們的模型計算,非流通股將其20%(相當于流通股平均10股得3股)到30%(相當于流通股平均10股得5股)作為對價是可能出現的選擇,流通股有約3%-15%左右的溢價,而非流通股的溢價在3%-11%左右。這種較高速的解決主要是由行政來主導,國資的行動和市場的各種力量來影響和推動。

  如果以市場為主導,那么就必須有更多的市場解決機制,我們認為由流通股股東先表決的準入機制可能是一個選擇。

  市場主導模式有四個要素:一、準入機制。就非流通股進入市場的條件和對價由流通股先表決通過,由非流通股擇機分批實行,這樣可以簡化流程。二、權證機制。要利用權證將流通股中的對價預期從股價中剝離出來,快速形成不含對價的股票市場和權證市場,通過權證價格與非流通股談判,由于股價已經明確,只要股價加權證價大于或等于原股價就可能對價成功,經統計,即使在股價打七折的情況下,A股有溢價的還有900家,同時非流通股有溢價的有500家,高于凈資產-21%的有近800家,看似復雜的過程可以分批解決了。三、要把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落到實處。四、要有強有力的行政推動。

  通過以上分析,悲觀是沒有必要的,紅旗不僅要打下去,而且勝利的曙光已經初現。合理的預期,理性的協商,用這種態度來解決問題,證券市場的前途是光明的。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 】【多種方式看新聞】【下載點點通】【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繽 紛 專 題
國畫專題
國之瑰寶水墨風情
Beyond
Beyond激情酷鈴
圖鈴狂搜:
更多專題 繽紛俱樂部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