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翔
中國的制造企業以優良的性價比在海外市場贏得了聲譽,但同時也給國外相關產業帶來沉重的競爭壓力。伴隨著貿易磨擦的逐步升級,出于策略上的考慮,我國在出口政策上做出相應讓步也是必然的選擇。由于紡織品出口關稅的大幅拉高,紡織服裝類股票成為昨日市場的領跌品種。
盡管我國已經作出了巨大讓步,但以市場投資者的眼光來看,貿易磨擦顯然是一個將要長期困擾中國企業的問題,我們仍然需要考慮,出口主導型企業的優勢是否會在這樣一個貿易沖突的環境下逆變為劣勢,而且面對困境的是否僅僅是紡織服裝行業。
基于去年年報的數據,我們在“耐用消費品與服裝”板塊中篩選出主營業務收入以國外收入為主的部分上市公司。出現在統計結果中的仍然以紡織服裝企業居多,例如魯泰的國內收入僅占29%,中國服裝在歐美兩洲的收入占到53%。不過,從表中仍可發現一些其他行業的公司,如從事照明業務的浙江陽光,來自國內的收入只有42%,電器制造業的德豪潤達僅在北美的收入就占到81%。此外還有家具制造業的*ST光明、宜華木業,以及出口自行車的鳳凰股份、深南光。
當然,同樣是出口主導型企業,是否會受到貿易磨擦的影響,還得具體看行業特征及公司產品的競爭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