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俊峰上海報道
繼上月全身退出伊利股份(600887)之后,金信信托日前又從金地集團(600383)抽身而去。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詩人筆下的來去往還,充滿了浪漫自如的輕松
情趣。而金信信托在這兩家滬市知名公司的進退,卻自始至終都淹沒在神秘的氛圍和違規的指責聲中:進入的時候被外界質疑為在幫助上市公司高管搞MBO,退出的原因則被認為是前不久國資委政策封殺信托型MBO的直接結果。
4月6日,金信信托將持有的伊利股份5605.74萬股協議轉讓給代表地方國資委的呼和浩特市投資公司,在兩年之后將中國乳業第一股的第一大股東寶座還回給地方政府。5月21日,金地集團發布公告稱,公司第二大股東金信信托擬將其持有公司3540萬股法人股全部轉讓給深圳市福田建設股份有限公司。
金信信托收購這兩家上市公司的股權都發生在2003年,當時曲線MBO相當盛行,信托型MBO大行其道。貴為第一股東,金信信托卻不派一名董事、監事,不提名一名管理層進入伊利股份。作為二股東,金信信托對金地集團也是“如法炮制”。由此,市場更加加深了對金信信托參與兩家公司MBO的猜測。
金信信托和兩家公司利用信托的保密原則,始終對市場的質疑保持緘默,直到伊利股份董事長鄭俊懷東窗事發,金信信托參與伊利股份MBO的事實基本被證實,金信信托不得不將名義上持有的股權轉讓給呼市國資部門。
“金信應該很快也會從金地退出,如果不退出有關部門也應該對此展開調查”,在一個月前當金信信托轉讓伊利股份股權時,上海榮正董事長鄭培敏接受記者采訪時就如此預測。
鄭培敏的理由很簡單:當年金信收購金地的股權及其后續的“不作為”,高度疑似MBO;并且轉讓伊利股權行為發生在《企業國有產權向管理層轉讓暫行規定》出臺僅僅一周之后,暫行規定嚴禁管理層采取信托或委托等方式間接受讓國有產權。
此外,有市場分析人士認為,金信信托在去年底由新鴻基入主后,其面臨內部較大的整合,調整對外投資成為重點,加之金信信托已經完成了幫助金地集團高管層MBO“搭橋”的歷史使命,現在退出也是師出有名。
該人士特別提醒投資者,現在金地集團的第一大股東是國有股東“深圳市福田投資發展公司”,而此番受讓金信信托持股的公司則是一家名為“深圳市福田建設股份有限公司”的民營企業,兩者之間決非一家,后者很可能跟金地集團的高管層有關聯,再加上其他關聯公司,事實上高管層已經實際控制了金地集團。
對于金信信托從金地集團的退出,與近期風生水起的股權分置試點也有一定關系。有關知情人士告訴本報記者,在股權分置試點啟動之后,重倉金地集團的基金經理要求公司也搞股權分置方案,積極參與試點,金地集團對此也非常感興趣。但前提是要清理歷史遺留問題,也就是必須先解決與金信信托關系的問題,否則管理部門很可能會否決公司提出的解決股權分置方案。
“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瀟灑的徐志摩在《再別康橋》一詩的最后這樣寫到。可是作別兩家上市公司的金信信托,留給證券市場的卻是一個又一個沉重的謎團和欲說還休的爭議,而它在證券市場“打死也不說”的瀟灑,豈不正是千千萬萬中小投資者的悲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