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機構熱央企態度冷 別讓年金市場成剃頭挑子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5月23日 07:36 中國證券報 | ||||||||
實習記者 王妮娜 由于企業年金市場80%的資金來自大型中央企業,不少精明的金融機構早在一年前就對它們展開火線“公關”。一位央企社保中心主任說,最熱鬧的時候,一天有近10家金融機構找上門來。年金市場之熱由此可見一斑。
不過,與金融機構的“熱”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央企疑慮重重而生發的“冷”。礙于企業年金政策還有諸多不明朗之處,不少企業表示,在相當長時間內,他們將靜觀事態變化。業內人士擔心,年金市場恐怕會成為“剃頭挑子”——一頭熱,即中介機構這頭兀自熱乎,而關鍵的那頭——企業則矜持不動。 這種擔心不無道理。專家認為,目前,令企業雙眉顰蹙的主要原因是它們有兩塊“心病”。 一是稅收優惠政策不明朗。國際經驗證明,稅收優惠是年金計劃建立的關鍵。但是,國內關于年金的稅法至今是空白,目前出臺的稅收優惠政策僅限于某些省市,缺乏全國統一的政策。對于年金積累大戶的央企來說,由于和財政部直接清算,所以享受不到地稅優惠。 稅收政策的缺位大大限制了年金發展潛力。一些完全有實力建立年金計劃的企業出于謹慎,在稅收措施不明朗前,不得不把年金計劃擱置起來。某鐵路集團社保中心主任算過一筆賬,如果能享受到稅收優惠,該集團年金賬戶每年至少會多出6億元! 另一塊“心病”來自風險分散機制不完善。從目前了解到的情況看,大型央企傾向于把握主動權,通過成立企業年金理事會,擔當受托人。但是,根據我國《信托法》有關規定,無論受托人是否謹慎行事,都要對“他人”的全部行為承擔責任。也就是說,投資出現的損失很可能要企業自己“埋單”。風險過于集中,這對很少和資本市場打交道的企業,無疑構成巨大壓力。有些企業私下表示,寧愿把錢存在銀行里,承受負利率帶來的損失,也不敢去做其他投資。在這種心理作用下,意在解決年金保值增值的市場化運作,恐怕難以順利實施。 作為基本養老保險的補充,年金是基于企業自愿建立的。若離開了企業的積極參與,所謂企業年金市場就是無源之水。因此,企業的這兩大“心病”不去,我國企業年金市場一定難成氣候。更重要的是,如果年金市場發展緩慢,背負沉重養老負擔而艱難行走在人口老齡化路上的中國,將因此失去一根堅實的“拐杖”。 隨著企業年金相關法規的陸續出臺,金融機構資格認證工作已于上周拉開序幕。但水到之時方可謂渠成之日。專家指出,當務之急是通過制度上的協調和安排,把企業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引水灌渠。如此,我國企業年金市場才能跨出實質性的一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