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勝劣汰是市場游戲規則 證券業步入大券商時代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5月17日 09:06 解放日報 | ||||||||
優勝劣汰,是市場的游戲規則。規則的缺失,必然導致競爭的無序,市場也會為此付出沉重代價。 南方證券日前被宣布正式關閉,這是繼大連證券、新華證券、佳木斯證券等關閉后的又一家被淘汰的證券公司。
同時,中國證監會前不久下發《關于推動證券公司自查整改、合規經營和創新發展的通知》,支持已取得創新試點資格的證券公司拓寬業務、擴大規模、從事有利于優化行業資源配置的兼并收購活動!氨O管層會議決議對券商實施分類監管,并決定由財政撥款給資質優良的券商注資”的消息也不脛而走,注資規模據說約600億元。 如果說,去年8月開始的“券商創新試點”評審,是對券商隊伍大整合的一個開端,那么,南方證券的徹底關閉,表明管理層“扶優限劣”這一思路越來越清晰。市場已經漸漸聞到了“大券商時代”的氣息。 規則缺失的代價 券商全行業虧損,已不是新鮮事。根據57家券商披露的2004年年報顯示,去年券商整體虧損額為6.8億元。這已是券商行業連續第4年全行業虧損,平均每家券商虧損約為1200萬元,遠高于2003年的平均虧損80萬元的水平。業內人士認為,絕大部分券商不是上市企業,年報不需要審計,其實際虧損情況可能遠遠高于披露的“6.8億元”。 “問題券商”已不是什么新名詞。從“中國證監會入駐23家高危券商”到所謂的“63家問題券商名單”,2004年無疑是中國券商問題集中爆發的一年。倒下的券商名頭個個響亮:南方證券、閩發證券、漢唐證券、大鵬證券,還有德隆系下的……引爆危機的事件各不相同,南方證券“困于”委托理財、漢唐“羈絆于”中航債務、德隆系“死于”違規挪用資金。 股市長期低迷,牽引出了券商的種種問題。但券商問題之根并不在股市。 一直以來,券商發展的背后,往往有著地方政府的百般“呵護”;券商的經營虧損也往往由政府來買單。在寬松的市場環境下,行業壟斷更是帶給券商超額利潤。于是,股市發展的上升通道中,不論是大券商,還是小券商,也不管是經營有道還是經營無方,100來家券商基本上都是靠天吃飯,而且還都活得不錯。政策的保護讓券商享受“陽光普惠”。缺少了競爭,券商自身的公司治理結構、風險控制、經營水平、創新能力等諸方面問題均被掩蓋。有的只是“只進不退”的盲目擴張———130多家券商,營業部多達3000多家。 如今,市場迭創新低,盈利模式單一的券商機會越來越小。從超常規發展到連年虧損,優勝劣汰競爭規則的缺失,讓證券業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為彌補資金黑洞,鞍山證券、新華證券、南方證券曾分別獲得15億元、14.5億元及80億元的再貸款補助,但證券業多年來累積下來的資金黑洞及行業危機遠非幾百億再貸款可以解決。國家無休止地買單,透支了政府信用,更增加了金融風險。 優勝劣汰的動力 市場環境的變化,又促動了券商隊伍的優勝劣汰。 隨著金融混業經營“開閘放水”,國內大型銀行、信托公司等從事證券投行業務已是一個發展趨勢。券商在自我競爭的同時,也面臨這些潛在競爭者對業務空間的擠壓。銀行的介入,將成為券商強勁的對手。無論在資金實力、客戶規模,還是盈利模式上,銀行均占上風。業內人士認為,不斷敲開混業經營之門的銀行,在業務拓展、盈利空間擴大的基礎上,有著發展成為投行巨頭的潛質。 加入WTO后,合資券商、國外投資銀行進入中國步伐明顯加快,已成為券商又一競爭對手。世界最大的投資銀行美林集團今年初與華安證券簽訂協議成立了合資證券公司。至此,美林、摩根士丹利、高盛這華爾街三大投行巨頭均已齊聚中國證券市場。雖然,入世協定對外資角逐國內證券業仍有較多限制,但外資正在政策“灰色地帶”中努力尋求著突破。事實上,合資券商在債券、資產管理以及咨詢業務等領域,已經搶占了不少市場空白點。 開放的市場環境,競爭不可避免;國內券商的行業壟斷優勢正逐步消失,競爭形勢更加嚴峻。券商只有通過兼并重組做大做強,才能較快化解危機以應對挑戰。 不僅如此,市場期待中的股市復蘇仍將受阻于估值體系調整、股權分置問題解決、中行建行這類大盤股上市等不確定因素。這樣的市場環境更是決定了一批問題券商無法擺脫傳統業務繼續萎縮的厄運,在無法開展新業務、違規業務逐步被清理、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各項破產原則業已明顯的情況下,證券業資源進一步整合成為必然。 整合從被動到主動 券商在2004年遭遇“全行業信用危機”的同時,也“領教”著監管層“搞活一批、看住一批、關閉一批”的分類監管思路。這一思路無疑讓原本被動的淘汰變為主動的篩選。 券商在2005年初延續著“全行業信用危機”,也讓市場嗅到了“2005年必將成為券商隊伍整合的大限”。業內人士預測,至少有40%的券商將被淘汰出局。 事實上,已有許多積極舉措。以創新試點為依托,證監會逐步擴大部分券商的業務范圍,發行短期融資券、開展集合理財業務等正成為券商新的融資渠道和新的盈利點;對券商進行摸底調查,監管層日前正在為行業資源整合打下基礎。此外,權威人士透露,近兩年證監會將停批新機構,旨在限制盲目擴張。 券商主動尋求市場化退出的渠道,也在逐步鋪就。為了維護市場穩定,具有財政背景的資產管理公司介入了券商重組,成為市場化退出的過渡模式。去年10月,有關部門就收購個人債權及客戶證券交易結算資金公告作出解釋:券商挪用客戶保證金10萬元以下的,由央行再貸款全額償付,超過10萬元的個人債務則償付90%;機構債務政府不予償付,由機構客戶參與清算,以市場化方式解決。 市場化退出機制在制度上也在進一步完善。就《證券公司監督管理條例(草案)》征求意見已完畢,修改完善后有望在近期出臺。除了業務規則與風險控制內容外,《條例》還將對被撤銷或責令關閉券商的清算事項作出較為具體的規定。此外,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呼之欲出,券商破產給投資者造成的風險損失也將得到一定補償。根據證監會和財政部的通知,公開發行股票、可轉債等證券時,所有申購凍結資金的利息將作為投資者保護基金的來源之一。 隨著條件逐漸成熟,金融機構間自發的兼并重組將成為券業競爭格局演變的主要動力。業內人士表示,在這一輪行業整合中,少數實力雄厚的券商將成為主導力量。 本報記者 蔣婭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