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讀 解決股權分置是保護投資者利益的體現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19日 06:04 上海證券報網絡版 | |||||||||
溫家寶總理在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閉幕后的記者招待會上回答關于匯率改革計劃的時候,用“何時出臺、采取什么方案,可能是一個出其不意的事情”作了總結,出其不意或許已成為政府面對復雜宏觀和社會環境,博弈各利益集團,詮釋時機選擇的總結。上周證監會負責人在就一系列市場敏感問題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目前解決股權分置問題已具備啟動試點條件。解決股權分置試點方案的即將推出亦可視為出其不意,因為解決股權分置是化劍為犁改善股市生態環境,保護流通股股東利益最實際的體現。合理解決股權分置問題,能降低
既然解決股權分置問題目前已具備啟動試點條件,則意味著對此我們應該有所準備,因此理性地分析,并評估破冰股權分置的應對策略有其實際意義。 近四年來圍繞解決股權分置問題,市場先后有三個基本提法,第一個叫國有股減持,第二個叫股份全流通,第三個就是現在所謂的解決股權分置問題?v觀四年來關于股權分置問題的激辯,梳理有關脈絡,基于重要人物觀點和歷史事件的交集,我們認為破題股權分置可能會考慮以下一些因素: 1、分類表決倒逼下的雙向約束,即由流通股股東和非流通股股東自行博弈選擇方案,由管理層協調指導; 2、不搞同一模式,主要采用自下而上的推進形式; 3、國有股出讓,資產定價底限是凈資產值; 4、好人舉手,先行推進優質公司(估計會有具體的盈利和成長能力標準限制)減持以樹立良好的市場榜樣; 5、先易后難、先期選擇股權結構簡單的公司; 6、清白的民營公司不被歧視; 7、將通過限制再融資來推升上市公司解決股權分置的動機。 讀史使人明哲,我們記得2001年的那次面向全社會公開征集國有股減持的方案有千種之多,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大類:(1)向A股市場配售或加權證方式;(2)非流通股縮股流通或流通股拆細方式;(3)上市公司回購國有股方式;(4)將國有股轉讓給社會保障基金或新設立基金持有方式;(5)股權轉債權方式等等。這與近期市場上盛傳的配售、送股或縮股、復權全流通、投資者補償基金等方式無根本區別,無外乎都是給非流通股定一個合理較低的價格轉讓,以達到讓利于民的目的。而值得一提的是,在解決股權分置問題時,如果真的能引進分類表決機制,那么通過這種機制,流通股股東可以制約非流通股股東。 我們比較前述的幾個方案,認為有望被市場認可的可能會是配售和送股(擴股或縮股)方案。因為所謂復權全流通方案的前提是先要形成兩個市場,即流通股市場和非流通股市場,設想,若非流通股可以流通起來,又何必轉化為所謂的完整股權,原流通市場又怎么不會因相對流通性被削弱而下跌呢?其次,建立所謂投資者補償基金,以一攬子解決市場沉疴。類似休克療法的系統解決方案必定是傷筋動骨,任何細微的拿捏不準就會引起市場的劇烈波動,這顯然不符合各方利益。因此,我們認為,以合理價格配售和股權調整的試點方案可能更符合市況,也更容易推進。 從博弈角度出發,我們認為流通股股東和非流通股股東雙方對解決股權分置方案都較認同的試點公司,應該具備市盈率較低、市凈率適度較高、非流通股比例較高、股權結構簡單的處于競爭性行業的龍頭上市公司。而由于每家公司對股權分置問題的解決方案千差萬別,過多基于對解決方案,乃至減持價格和比例假設的推斷沒有實際意義,投資者在具體操作中還應該多保持一份理性和謹慎。 本版作者聲明:在本機構、本人所知情的范圍內,本機構、本人以及財產上的利害關系人與所評價的證券沒有利害關系。 本版文章純屬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文責自負。讀者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