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焦點透視 > 行業專題--石油業 > 正文
 

高油價可能成常態 第四次石油危機陰影臨近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18日 12:23 和訊網-紅周刊

  本刊記者 何虹 王凱 明君

  高油價將成為一種常態

  高盛近期的一份報告讓世界大吃一驚。在這份報告中,高盛發出警告,稱油價可能會“急速上漲”,最高可達每桶105美元。令高盛萬沒想到的是,伴隨這份報告的誕生國際油
價連續5天下跌,隨即而來的是國際石油連續大幅下跌,這家全球知名的投資公司幾成笑柄。

  然而,市場人士清醒地意識到,危機的陰霾并未就此掃去。因為全球自上個世紀70年代起就再也沒發現大的油田,以目前世界原油藏量,大概只能再開采20年,天然氣大概只能再開采30年,高油價必定成為一種常態!花旗美邦對此的措詞雖然不如花旗聳人聽聞,但含義似乎更加消極,他們預計商品類股將走出一個“超速增長周期”,并暗示這一上漲趨勢會延續10年以上!

  這與世界著名投資大師羅杰斯去年對本刊讀者所做的預測驚人的一致。

  即使最不承認“石油危機”說法的人也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那就是國際金融資本在其中所起的雪上加霜的作用,他們不僅在石油期貨市場上大肆逼空,更在世界各地覓地儲備了大量石油現貨——這無疑加重了石油緊缺的程度。摩根斯坦利首席經濟學家史蒂芬·羅奇更在去年8月首次使用了“第四次石油危機”的提法,在業界引起震動。

  能源瓶頸難緩

  對于中國的投資者來說,即使不能定義此番石油上漲為世界第四次石油危機的開始,也仍要做好準備,提早布局。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的研究報告表明,中國將是高油價最大的承受者。報告認為,其原因是中國經濟增速快,對原油需求量巨大,但卻沒有國際石油貿易定價權,難以轉嫁成本。

  不僅如此,能源瓶頸正成為制約中國經濟增長的最主要因素。2004年以來,“煤電油運”全面告急,全國近九成省份曾經拉閘限電。在經過一輪狂風暴雨式的宏觀調控后,進入2005年的中國發現,能源緊缺的局面并未緩解。

  1至2月份,我國煤炭開采及洗選業同比增長148.7%,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增長19.5%,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增長46.1%,電力增長12%——與這些大幅增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全國仍有25個省市區發生拉閘限電的現象。

  “高投入、高能耗、高增長”,有人形容中國經濟具有這樣的“三高”特征。

  的確,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物質資源的高消耗,例如中國建筑能耗超過發達國家2~3倍,而高消耗的發展模式使中國本來緊張的資源形勢日趨嚴峻。

  經濟數據顯示,我國今年以來各大經濟指標似乎并未出現預期當中的“軟著陸”,增長態勢依然強勁。在2004年同期基數很高的基礎上,今年前兩個月的投資增長仍然達到24%,在投資需求和成本推動的共同作用下,以基礎能源為主的原材料價格升勢不減。

  高油價下的投資策略

  另外一組數據則表明,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正逐年大幅遞增,而高油價又被許多專家斷定為“人類的宿命”,因此所有國內投資者必須面對的一個新課題便是“高油價下的股市投資策略”。

  美國李伯資產管理公司總裁史蒂芬·李伯曾經詳細地解釋了高油價下的投資法則,他認為,第一是只能投資那些足以和通貨膨脹相抗衡的企業,即少數能從通貨膨脹獲益,可隨商品價格上漲而同步走升的公司。

  第二個守則是放棄長抱股票的策略,因為有可能本來對付通貨膨脹的政策最終導致了通貨緊縮,因此投資必須能夠在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之間做移轉,一種用來對抗通膨,一種用來對抗通縮。

  具體來說,李伯認為,有兩類股票會受益于通貨膨脹與能源危機,因而產生令人吃驚的增長:一類是商品利潤與通貨膨脹相調和的抗通膨公司,包括石油、其他能源和金礦公司;第二類為那些可以利用即將到來的能源危機因而產生利潤的公司,除了石油公司外,還包括國防工業、替代能源公司、保險公司等。

  附:全球所經歷的三次石油危機

  第一次石油危機 1973-1974年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為打擊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輸出國組織的阿拉伯成員國當年12月宣布收回原油標價權,并將其基準原油價格從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國際市場上的石油價格從每桶3美元漲到12美元,上漲了4倍,從而觸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

  持續3年的能源危機對發達國家的經濟造成了嚴重的沖擊。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14%,GDP下降了4.7%;日本的工業生產下降了20%以上,GDP則下降了7%;歐洲GDP下降了2.5%。

  第二次石油危機 1979-1980年

  1978年底,伊朗和伊拉克開戰,石油日產量銳減,引發第二次石油危機。危機中石油產量從每天580萬桶驟降到100萬桶以下,全球市場上每天都有560萬桶的缺口。油價在1979年開始暴漲,從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的35美元。這種狀態持續了半年多,此次危機成為上世紀70年代末西方經濟全面衰退的一個主要誘因。

  危機導致西方主要工業國經濟出現衰退,據估計美國GDP下降了3%左右。

  第三次石油危機 1990年

  1990年爆發的海灣戰爭,直接導致了世界經濟的第三次危機。來自伊拉克的原油供應中斷,油價在3個月內由每桶14美元急升至42美元。美國經濟在1990年第三季度加速陷入衰退,拖累全球GDP增長率在1991年降到2%以下。

  這幾次石油危機具有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都對處于上升循環末期且即將盛極而衰的全球經濟造成嚴重沖擊。歷史上的幾次石油價格大幅攀升都是因為歐佩克供給驟減,促使市場陷入供需失調的危機中。


評論】【談股論金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熱 點 專 題
日本謀任常任理事國
陳逸飛病逝
英國王儲查爾斯婚禮
個人房貸提前還貸
湖南衛視05超級女聲
漫畫版《紅樓夢》
網球大師杯官方站
京城1800個樓盤搜索
中國多性伙伴個案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