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們不想創新,也不是不會創新,而是擔心自己的創新產品因為找不到生存的空間,最后成為空中樓閣”,一家券商資產管理部人士如此回答記者有關理財產品創新的問題。的確,券商在開展創新活動的過程中,明顯感覺到創新的空間仍很狹窄,能夠騰挪的余地非常有限。
據券商人士分析,目前市場上券商集合理財產品的趨同性是不可避免的,這種現象
同樣存在于國內的基金市場。他說,證券市場存在比較嚴重的結構性問題,金融產品的種類非常有限,而且在現有的投資品種當中,真正具有投資價值的品種很少,而所有機構都盯住了這些產品,設計出來的理財產品自然無法在資產配置上實現創新。
該人士說,就像小草一樣,發芽需要溫暖的氣候,券商的產品創新同樣需要有相應的外部環境予以配合,如果始終生活在有結構性缺陷的市場環境中,券商的創新恐怕難以獲得突破性的進展,只能是在細枝末節上動動腦筋。最重要的是,市場能夠提供更多具有不同風險和收益水平的金融產品,只有這樣才能在實施資產配置時有足夠的靈活性,也能夠更好規避風險。
券商資產管理業務目前實際上處于兩難境地:一方面,資產管理業務有著強烈的做大規模的沖動,這不僅是緩解經營壓力的需要,也是資產管理業務發展的規律,要想實現合理的投入產出比,必須達到一定的規模,這個規律已經被境外券商經驗所證明;另一方面,由于現有的理財產品投向受到制約,加上目前券商理財市場大病未愈,為了嚴控風險,規模必須加以限制,各家券商也都表示會在首只集合理財產品推出之后暫時保持觀望。一方面是做大規模的沖動,一方面是嚴控規模的必要,券商被迫在兩者之間找尋平衡點。
有券商人士建議,短期內控制理財業務規模還是非常有必要的,券商可以把有限規模的理財業務作為培養軟環境的機會,為將來的創新業務培養人才并積累經驗,待環境改善后可以較快進入角色。該人士認為,保險資金、社保基金和企業年金的理財市場應該是券商爭奪的重點,這些資金具有高度的成長性,只要政策允許,券商在創新上有著寬廣的舞臺。 (賈 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