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市的新股中材國際幾乎引起了整個市場的關注。該股的上市首日開盤價遠遠超出了業內人士的預測,狂飆133%,如果簡單地以2004年攤薄收益計算的話,該股靜態市盈率已高達40倍。而與該股首日狂飆相對應的是滬深股指的大幅下跌,兩市更是只有四環藥業一只個股在尾市勉強封至漲停。伴隨著新股發行的重新恢復,難道滬深股市又將迎來不見漲停的弱市局面?詢價詢出市場化問題
新股詢價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市場定價的問題,但從目前該制度的實施情況來看,結果卻多少有些出乎市場的意料。
首先,新股發行價格是否真的實現了市場化問題。目前滬深兩市平均市盈率只有23倍,但不少新股在詢價時的發行市盈率就已高達20倍,兔寶寶4.98元的新股詢價區間上限,更是達到了22.64倍水平,幾乎與老股目前的平均市盈率相接近。股價一步到位反而成了市場化定價的代名詞。其次,新股的走勢問題。去年由于市場的持續低迷,新股上市就跌破發行價的現象頻繁發生。而近期上市的新股在大盤反彈的基礎上卻受到了市場的追捧和爆炒,從華電國際到黔源電力,再到南京港以及昨日的中材國際莫不如是。大量的機構資金加入到炒新的熱潮之中,一方面加速了新舊個股股價的分化,另一方面也將加大投資者對后市預期的分化。爆炒新股為做空埋下伏筆
近期發行的新股的確存在著一定的看點,如黔源電力的裝機容量將在2008年后出現翻番,對其業績的高成長預期成為推動股價上漲的動力。再如中材國際,是我國具有極大競爭優勢的水泥工程承包商。但問題是,再好的上市公司也得匹配一定合理的價格,否則,一味地惡炒只能為后市的暴跌埋下隱患。前期的貴州茅臺、中集集團、蘇寧電器等個股在近期出現的暴跌就是最好的例證。江蘇天鼎秦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