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物業一馬當先 深圳再度開始大規模國資重組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09日 15:14 經濟觀察報 | ||||||||
本報記者 周濤 深圳報道 深圳國有資本全部退出了深圳市物業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4月5日,這家于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發布的公告稱,根據第一大股東深圳市建設投資控股公司及第二大股東深圳市投資管理公司與卓見投資有限公司于4月1日簽署的協議
對于深圳來說,這只是一個開始。 在同一天召開的深圳2005年國資國企工作會議上,主管國企工作的副市長張思平表示,2005年國有股全部轉讓的企業還包括深深房(資訊 行情 論壇)、建設財務公司、億鑫公司、綠鵬農科、貝來電氣、中深國際六家。 在去年9月完成國資監管體系重構之后,深圳又一次開始了大規模的國資重組。 加速 在4月5日的會議上,深圳市國資委主任郭立民明確表示,今年將進一步推進重點和優勢企業的產權主體多元化和主輔分離工作,年內要完成深國投、運發總公司、航運總公司和高新投的產權主體多元化。 按照深圳市國資委的設想,對于主業較為突出、經營效益一般的競爭性企業,可以引進戰略投資者或實行經營者員工持股改制;對于效益較好但產業分散的直管企業,要圍繞主業進行資產重組和業務整合。而對于經營效益較差的企業,郭立民表示將直接將全部國有股對外轉讓。 張思平也說,將基于深圳當前國有經濟優勢考慮重點培育能源、物流、港口、水務、燃氣、機場經營、公交、地鐵建設與運營八大產業集團。 這是深圳完成國資管理體制改革后,第一次大規模推進國資重組計劃。 深圳市原建設控股公司一位工作人員說:“去年三級國資管理模式撤銷之后,產權關系更加明確,體制理順,今年的目標應該是去年改革之后的一次實質性推進! 2004年10月,深圳市原三家資產經營公司——深圳市投資公司、建設控股和商貿控股被合并為深圳市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該公司為國有獨資有限責任公司。重組合并后,上述三家國有資產經營公司原先持有的國家股被劃歸深圳市國資委或者新成立的深圳市投資控股有限公司。 在整合之后,深圳國資委將管轄1500億元國有資產!捌渲校薪咏100億元國有資產屬于新成立的深圳市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管轄,而另外的1400億元則歸深圳市國資委直接管轄。”深圳國資委一位處長對記者透露。 劃分的標準在于國資委對這些資產的判斷,“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將主要負責一些重組性資產的安排,比如一些我們準備轉讓的企業股權、比如一些準備改制的企業,就會放到它里面來,這樣操作起來顯然方便一些”,這位處長表示。 而國資委接管的企業則質量與效益相對較好,國資委更多地趨向于進行授權經營管理,管理的方向是做大做強主業,同時也不排除通過引進戰略投資者等方式實現股權多元化。 這個二元化思路被認為是深圳市政府分清資產性質、區別對待并加速重組進程的主要措施。 做大與退出 在新的國資管理體系中,國資委直接管理的約1400億資產由于涉及深圳的經濟基礎與競爭優勢,其改革的方向備受關注。 在4月5日的國資國企會議上,張思平副市長提出加快培育8大產業集團將涉及約1000億的國資,這讓人反思深圳市政府90年代中期相似的策略。 張思平在4月5日的會議上強調,要吸取90年代中期培育超百億集團的教訓,突出主導產業,提高核心競爭力。同時,深圳市國資委還向各直管企業直發了十項監管制度。 早在1995年,深圳市政府便曾提出“百億工程計劃”,選擇特發、賽格、萊英達、石化、先科、能源6家國有企業重點扶植,政府以歸并企業、減免地價、財政借款等多種優惠政策,為6家企業注入資金10多億,結果是,除了壟斷性的能源集團,其余5家企業全成了虧損大戶,有的甚至面臨破產邊緣,這6家企業中甚至有多位“一把手”鋃鐺入獄。 深圳市社會科學院院長樂正認為,不按照市場機制,而是簡單動用行政力量堆砌國企航母的做法只能更加助長企業的壟斷習氣與官僚作風,另外國企的監管機制很不完善,這是90年代中期深圳百億工程的癥結所在。 而國資國企分離后的另外一個重要部分是投資控股公司下屬的約100億的國有資產。根據深圳市政府的思路安排,這些企業將會分階段實施國有股的部分或全部轉讓。 在二元化思路之下,投資控股公司下屬的資產只有約100億,但是,由于包括眾多經營業績較差的國有企業以及包括深物業(資訊 行情 論壇)在內的眾多業績較差、資產質量不高的上市公司,比如深深房、ST華發(資訊 行情 論壇)、深國商(資訊 行情 論壇)、特發信息(資訊 行情 論壇)、深寶恒(資訊 行情 論壇)、深信泰豐(資訊 行情 論壇)、深紡織(資訊 行情 論壇)等,因此市場更加關注這些企業重組的方向與實質性進展。 速度是市場所關注的一個問題。剛剛完成的深物業的國有股轉讓,股權還沒來得及過戶到投資控股公司名下。另一個方面是清理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深圳一家券商的研究員則指出,ST華發的國有股轉讓在去年就是因為原建設控股公司的股份被凍結而未能轉讓成功。 對于在未來需要展開的國有股退出的公司,記者了解的情況是,它們大多只是從國資國企會議的內容上才知曉,而目前并沒有相關的計劃。市場人士擔心的另一個方面是,由投資控股公司主導的國有股退出,是否會因為政績或指標的原因而不能對各個企業進行有針對性的退出或整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