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星
在筆者提出的關于解決股權分置問題的“定股”與“定價”兩種方案后,除了社會各界強烈的反響外,發現有些人對筆者的方案產生了疑問,其主要集中在“定價”方案上,并對“定價”方案本身產生了一些誤解。
對“定價”方案產生誤解的一些讀者主要是普通股民,普通股民一般股票經濟學知識比較欠缺,為了消除這些讀者的疑慮,筆者在此用通俗化語言來解讀“定價”方案。并從實際生活中的案例和比喻來明晰“定價”方案,希望看了以下的案例分析后,能夠消除這部分讀者對“定價”方案的誤解。
首先,定價方案的制定基礎是,中國股市客觀存在“股權分置”問題,“股權分置”問題是指中國股市因為特殊歷史原因和特殊的發展演變過程,導致中國A股市場的上市公司內部普遍形成了“兩種不同性質的股票”(非流通股和社會流通股),這兩類股票形成了“不同股不同價不同權”的市場制度與結構。股權分置問題本質是非流通股與社會流通股之間的產權關系不清,其隱含的子問題之一是非流通股的價格確定方式缺失。如果您認同筆者對“股權分置”現象的這種理論認識,就不難理解筆者的“定價”方案。
一、“定股”方案可以解決“基本同質”的田畝產權糾紛。
舉一個例子,甲(非流通股)和乙(流通股)共同擁有一塊田畝的產權,但由于歷史的原因,甲乙之間對這塊田畝的產權關系不清,田畝的產權價格確定方式不明晰。于是甲和乙之間產生了曠日持久的爭議,雙方爭論的不可開交。那么可能的解決辦法有哪些呢?怎么才能做到公平公正呢?
首先,第一個解決方案就很容易想到,就是分別測算甲和乙對這塊田地的歷史投入,然后公平地按面積法重新劃分甲和乙各自對這塊田畝所擁有的比例關系,重新界定清楚甲和乙的產權關系。然后,這塊田畝整個推向市場,由市場給整個田畝定價。這個方案的特點是“先劃分清楚面積,再確定價格”。這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歷史追溯調整”的“定股方案”。
二、“定價”方案解決“水田、旱田”之爭。
但如果出現了以下這種情況怎么辦呢?比如,甲提出了這樣一個質疑理由,認為“面積劃分”的方案不公平。甲說,“我歷史上投入的田畝都是“熟地”都是“水田”,這種熟地、水田的糧食產量高,每畝田的價值也高。而乙投入的都是“生地”,都是“旱田”,如果采用這樣的“面積投入劃分”法,我吃虧了!這里面不公平!”
平心而論,如果甲歷史上提供的田畝確是“熟地和水田”,以上的“面積劃分法”肯定是對甲的不公平。這里面的確存在乙方用自己的“旱地”來套取甲的“水田”的嫌疑。而“面積劃分法”適用于基本上是同質“田地”的產權關系劃分上。
對于這種甲乙雙方對“水田”與“旱田”的爭論又該怎么解決呢?這就用到了筆者提出的“定價思路”了。其實這個問題也是非常好解決的,甲乙雙方分別測算自己所投入田畝的市場價值(單畝價格與田畝數之乘積)。而后,再由此價值比例重新劃分甲乙雙方對這塊田畝所擁有的比例。方法是“先確定各自投入的總價值,然后重新劃分田畝的面積”。這樣以來,“水田與旱田”“生地與熟地”的不公平之爭就解決了。只不過在方案實施中要采用一些技術約束手段,這就是筆者在“定價”方案中所提出的“定價權”與“可流通權”兩權分立,相互制約的方法。
那些以前對“定價”方案產生疑問的普通讀者,在看了筆者以上對“定股定價方案”的通俗化解讀后,再來看看筆者的“定股”與“定價”兩種方案,相信一定會消除誤解的成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