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寒潮席卷券商 出局預言一語成讖出路何在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02日 14:28 中國經營報 | |||||||||
作者:胡朝輝 證券公司失敗的顯性原因是證券公司違規、違法經營,導致資金鏈斷裂;中國證券市場的結構性和功能性缺陷是證券公司經營失敗的誘因;上市公司質量不高導致證券市場缺乏具備投資價值的投資品種;監管失效、監管滯后違規成本低是證券公司失敗的直接原因;證券公司治理失效、粗放經營是失敗的最根本原因。
除了暴跌不止的行情,還有什么事情讓券業人員揪心?裁員。“全公司大約800人,馬上要裁掉200多人。我們這個部門也要從17人裁到10個人了。”某證券公司一名工作人員語氣中充滿了無奈。 3月24日,上交所發布的一則研究報告指出,目前券商中的三分之二應被淘汰出局。而公開資料顯示,按照2004年滬深兩市成交總量測算,所能養活的券商大約只有45家,尚不足目前券商總數的一半。 如果行情依然沒有起色,2005年必將成為國內券商的大限。出路何在? 五大敗因 日前,國元證券與某高校合作對國內證券公司進行了一次樣本研究,得出的結論認為:證券公司失敗的顯性原因是證券公司違規、違法經營,導致資金鏈斷裂;中國證券市場結構性和功能性缺陷是證券公司經營失敗的誘因;上市公司質量不高導致證券市場缺乏具備投資價值的投資品種;監管失效、監管滯后違規成本低是證券公司失敗的直接原因;證券公司治理失效、粗放經營是失敗的最根本原因。 在去年底證監會召集的有關券商基金公司的會議上,證監會主席助理姚剛曾直言:未來2至3年內,23家高危券商之外的70多家綜合類和多類綜合類券商,還將有一半被淘汰,2005年底是證監會對券商整治的最后大限! 在我國,證券公司已經經歷了多次考驗,但最后總能化險為夷。然而始于2001年下半年的嚴冬已持續了3年之久,并且至今也沒有結束的跡象。近兩年低迷的行情已讓占券商收入來源70%以上的經紀業務盈利能力急劇下降。以2003年為例,滬深兩市股票成交總額為32115億元,如果按0.2%的平均傭金、3000家營業部計算,證券公司經紀業務股票傭金收入64.23億元,平均每家營業部只有214萬元。而現在每家營業部每年的平均成本則在550萬元左右。 對此,華西證券總裁胡關金曾指出,當一個行業出現了普遍性的生存危機時,必須從整個行業的制度上去查找原因。國元證券總裁蔡詠認為,目前證券公司失敗的原因有四大類:一是挪用客戶保證金;二是非法吸收公眾存款;三是違規國債回購;四是違規自營業務虧損。 海通證券總經理助理兼經紀業務部總經理金曉斌則認為,當前國內券商普遍面臨的問題主要有四個方面:首先是機構眾多,資本規模小,業務單一,抗風險能力弱;其次,生存環境惡化、導致惡性無序競爭甚至違規經營;第三,創新能力嚴重不足,新的盈利模式難以建立;最后,缺乏正常的負債和融資渠道,證券公司的發展舉步維艱。 三條出路 國內證券業的持續低迷顯然給外資進入創造了條件。2004年年末高盛高華證券的獲準設立,已被不少業內人士認為是外資加速進入中國市場的開端。2005年元旦前后,包括美林、匯豐在內的多家重量級海外投資銀行與國內伙伴簽署了合資合作協議。 此前,國內的合資券商屈指可數,除了早年設立的中金公司以外,就只有長江巴黎百富勤、華歐國際和海際大和三家,而后者也是在去年11月底才剛剛成立。 根據目前的法規,外資投行持有國內券商的股份最多不能超過33%。然而這似乎并沒有削弱外資投行對中國市場的興趣。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外資行甘當國內券商的救世主。“外資看重的都是一些歷史包袱小,機制靈活的中小券商。”一位業內人士分析說。 而對于積重難返的大券商來說,似乎只有破產或者混業經營兩種選擇。 消息人士透露,有關券商破產的法律規定正在加緊制訂中。新《企業破產法》起草小組成員、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李曙光就曾指出,新的《企業破產法》應對證券公司的破產做出規定。券商破產的程序應根據新的《企業破產法》執行。 比較樂觀的選擇出自上證所3月24日的報告。該報告建議,將國內相當一部分證券公司放入由大銀行發起的金融控股公司下,開展混業經營。在混業經營下,不同部門之間可通過交叉銷售來實現共享客戶資源的目的,獲得規模效應。如果金融控股公司的主營業務為商業銀行,同時包括證券和基金業務,交叉銷售可包括向同一客戶介紹貸款融資的業務;推薦購買股票、股票衍生工具;為客戶提供上市、增發、在私募市場推薦投資者等服務。 按照以上的思路,目前我國證券業還需進行很多改革,包括引進戰略投資者、允許銀行成立控股公司控股證券公司、證券公司之間的兼并收購,并實現券商行業的優勝劣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