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FII美元額度即將告彀 盤點外資A股操作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23日 02:51 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 |||||||||
首批QFII40億美元額度將用完,洋投行謀求中國放寬準入條件 本報記者 官建益 發自成都 首批40億美元的QFII額度試點上限即將達到。國家外匯管理局日前在批準景順資產管理有限公司(INVESCOAssetManagementLimit鄄ed)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5000萬美元投
與此相對應的是,QFII在A股市場的投資也是各自施展自己的本領,但是近兩年下來盈利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2004年9月入駐的名聲甚大的“比爾及梅林達.蓋茨基金”就遠不如在他們在中國香港的投資那樣順手,在滬深股市不斷下移重心的情況下,蓋茨們的中國內地淘金夢面臨考驗。 額度尷尬關于QFII投資額度總額已逼近試點40億美元的問題,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郭樹清“兩會”期間接受媒體記者采訪時曾表示,引進QFII對于中國內地資本市場具有積極意義,因此外匯局正考慮放寬上述額度、并正與證監會等相關部門進行研究。 實際上對于放寬對QFII的限制條件,讓更多的海外投資者加盟滬深股市一直是資本市場的一種期盼,同時也是“國九條”中關于擴大機構投資者隊伍的基本精神所在。但有關方面為何要提出限制呢? 郭樹清道出了外管局的擔憂:作為中國外匯管理機構,除了考慮資本市場的需要,更需要考慮外匯的進出平衡以及匯率變化等綜合因素,而關于外資進入內地市場豪賭人民幣升值的信息一直不斷,外管局方面始終希望能夠達到外匯的進出平衡,比如在證券項下,海外上市就達到70多億美元,QFII又在不斷增加,而且只進不出,外匯儲備增加過快無論從技術上還是宏觀上造成的壓力都很大。 此外還有關于稅收方面的限制,而關于QFII的稅收政策則需要和國稅總局、財政部等進行溝通,這無形中增加了額度變化的時間。據悉,爭議之中的QFII納稅主要分成營業稅和所得稅兩部分。此前,據相關媒體報道,國稅總局已原則同意對QFII的投資收益予以免稅。但是,同時又有一些相左的消息傳出,最后的結果尚待有關方面作出。 雖然有各種各樣的因素限制,但是放寬QFII條件和增加QFII額度的動議仍然在積極磋商中,郭樹清明確表示,外管局正在與證監會等部門研究推進QFII發展的有關措施,包括考慮增加其額度等措施。從高層在“兩會”后記者招待會上的表述看,推進海外投資者進入內地股市的步伐會加快。 要吸引更多的境外合格投資者,放寬和改變某些條款是必要的,但這也需要協商的時間。因此,中國政府目前并未放寬QFII額度。 QFII投資“扎堆” 在中國滬深股市長期低迷的情況下,QFII制度得以啟動。2003年7月,瑞銀集團投下了A股第一單,其倡導的價值投資理念與當時正日益發展的證券投資基金的投資路徑不謀而合。雙方心有靈犀地在2004年的春季發動了一次量級可觀的行情。瑞銀在內的QFII所得不菲,可以說這個階段QFII的投資是順風順水。 盡管QFII有自己規避風險的一套做法,但這并不意味著QFII的投資一片坦途,面對綿綿陰跌的滬深股市,QFII除了加大購買國債和可轉債等品種,多家QFII扎堆同一只股票的現象開始顯現。 廈門鎢業(資訊 行情 論壇)、瑞貝卡(資訊 行情 論壇)、金鷹股份(資訊 行情 論壇)新鋼釩(資訊 行情 論壇)、深高速(資訊 行情 論壇)等公司中也都可以看到數家QFII身影。 蓋茨基金偏好“再融資”概念 相對于2003年進入滬深股市的QFII,后來者的日子并不輕松。引人注意的是,2004年9月3日才獲得1億美元投資額度的蓋茨基金,在內地的投資就顯得并不流暢,公開信息顯示,蓋茨基金已分別成為金鷹股份、瑞貝卡和南海發展(資訊 行情 論壇)第四、第八和第九大流通股東,持股數量分別為60.70萬股、41.42萬股和52.35萬股。但這些股票的走勢并不如意。 雖然蓋茨基金在中國香港風光無限,但是在內地股市卻難顯輝煌,盡管此前內地還大炒微軟概念股。但是蓋茨基金自己買入的3只個股在內地二級市場的表現差強人意。 翻閱資料不難發現,蓋茨基金介入的3只A股雖然基本面都不錯,年報業績也比較理想,但有一個共同特點,3只股票都推出了再融資方案。這一點也不知道是蓋茨基金刻意買這種受再融資方案影響的便宜貨,還是不了解這類股票的慣常走勢所致,對中國股情不夠了解。 盡管QFII在A股的投資面臨考驗,但QFII對A股市場的看法卻比國人樂觀。與2004年第三季度相比,整體上是在增持股票。在已披露年報的公司中,QFII持股數量增加了約三成。 另外從不斷增加的QFII申請看,海外資金對滬深股市的期待值還是較高的。而此前,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國際投資銀行正試圖通過高層游說,謀取美國政府的介入,以說服中國放寬準入條件,讓它們以更大幅度進入富有發展前途、但仍不發達的中國證券市場。顯然這并不是一個短期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