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兵團海外上市再發力 量體裁衣續寫三城演義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14日 11:44 《互聯網周刊》 | ||||||||
美國有市場融資規模方面的優勢以及對科技企業的偏好,中國香港出于文化和區位因素對中國企業認同,新加坡對中小民營企業鼎立支持。量體裁衣才能為海外上市設計最便捷的資本之旅 本刊記者|甄榮軍
隨著紐約時代廣場上作為納斯達克股票市場標志的顯示屏翻出“JRJC”的代碼 ,2004年10月15日美國東部時間10時30分,中國網絡金融資訊公司金融界(行情 論壇)登陸美國資本市場,完成了其耗時僅180天的極速上市之旅。盡管有接踵而至的股價下滑,匯萃了全世界的明星公司且近年一直低迷的美國股市對這只半年收入230萬美元,員工僅40余人的中國迷你股依然報以了相當多的掌聲—金融界成功融資8000萬美元。 金融界是2004年揚帆出海為自己接通海外資金渠道的48家境外上市的中國企業艦隊中的一只袖珍戰艦,國際資本市場的風云變幻讓分別駛入美國、中國香港、新加坡的資本深水港的中國企業體味到了三地上市的細微差別,它們對中國企業的不同偏好同樣讓這些企業且憂且喜。 此消彼長之間,中國企業在美國紐約、中國香港、新加坡上市的三城演義還在繼續。 海外上市中國兵團再度發力 盡管國際資本市場陰晴難料,海外上市的前景依然讓大量的中國企業魂縈夢繞,除了融資或者變現的現實訴求和建立符合國際規范的企業制度的高調外,對國外資本市場呼喚芝麻開門的中國企業,面對國內股市長期低迷和深層結構調整的雙重壓力,無疑有了打通海外資金渠道的進一步動力。 自2004年國家加大宏觀調控力度以來,作為國內主要融資方式的商業銀行貸款規模大幅縮減。雖然市場熱盼多年的國內中小企業板在2004年中終于推出,但是由于上市的標準與主板完全相同,加之隨后暴露出的新上市公司的種種丑聞,中小企業板并沒有真正緩解國內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而詢價制的采用,使國內發行體制進一步與國際接軌,削弱了國內證券市場在新股發行高市盈率上的優勢,一定程度上也為中國企業赴海外上市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根據新華信投資顧問有限公司發布的《2004年中國企業海外IPO年度報告》提供的數據,2004年中國企業海外上市籌資額達到了創紀錄的111.51億美元。募集資金量約為國內的1/3。 如此龐大的海外上市兵團自然籌集到了巨額資金。從籌資額的角度來看,2004年在中國香港新上市的中國公司籌資最多,達到了69.9億美元,而在美國則有35.7億美元,而新加坡上市的公司則由于多是民營的中小公司,雖然上市公司數量是美國的3倍,但是籌資額僅5.9億美元。 當大量的中國企業將目光轉向海外市場,面對各地市場不同的上市標準、監管要求與文化特色,應當如何做出選擇,中國香港、新加坡,抑或是美國? 香港上市玄機 和大陸一水之隔的香港,出于文化的相似性,無疑對內地概念的公司有更多的認同感,選擇香港作資本首航停泊地的境內企業更多地感受到了維多利亞灣溫暖的海水。 2004年3月19日,被業界公認國內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集成電路制造公司中芯國際(行情 論壇)成功在香港上市,成為當年度香港股市最大的IPO之一。 當時中芯國際雖然以驚人的發展速度被視為“誕生在張江的奇跡”,但由于連年的巨額虧損早已處于危情時刻。根據其IPO報告,該公司2003年的利潤為凈虧損6610萬美元,2002年凈虧1.026億美元。 如此巨額虧損的公司,本來很難達到上市的要求。中芯國際本該與香港股市無緣,仿佛上天暗中安排香港聯交所為了鼓勵內地大型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赴港上市,于2004年初專門修改了上市規則,放寬大型企業赴港上市在盈利和業績連續計算方面的限制。中芯國際成為新的上市規則下香港上市的第一支國內股票,盡管該公司上市前一會計年度沒有盈利,受益于符合修訂后的上市規則,中芯國際得以順利在香港上市。 聯交所之所以如此大力吸引中芯國際這樣的內地企業上市,是因為認識到了自己的區位優勢。聯交所中國發展及上市推廣總監彭如川認為,香港股市的優勢在于它和內地經濟聯成一體, 全世界對中國企業有興趣的主要的機構投資者的中國研究中心都在香港,香港與內地不存在時差的問題,從方便和效率的角度來說,國際資本也比較容易選擇在香港對內地公司進行投資,因此,“中國概念股”在香港股市最容易得到認同。 香港聯交所為了吸引內地企業上市,除了在適應內地企業的實際情況方面進行一些上市規則的修改外,還強調自己的“國際化”特色。中國香港歷來是世界主要的金融中心,香港的資金來自全球, “在全香港籌資就等于在全世界籌資”,在籌資規模上基本不存在瓶頸。另外,中國香港作為世界上開放程度最高的經濟體之一,各種經濟法律、規則都與國際接軌,在港上市,非常有利于提高內地公司的國際形象。 美國夢的吸引力 作為互聯網發源地的美國,美國的投資者一直對互聯網企業有著獨特的偏好。 2004年7月9日,全年銷售額僅為710萬美元的空中網在納斯達克成功融資1億美元,驗證了美國投資者對中國互聯網公司的偏愛。這家主營無線增值業務的中國概念股,在向美國證監會遞交IPO申請報告時,曾經令不少投資者擔心,這家公司能否順利上市融資,因為就在空中網上市的前一個交易日,中國的三大門戶網站受中國無線(行情 論壇)增值服務市場加強管制的負面影響,股價暴跌了10%以上。雖然空中網上市首日曾經一度跌破發行價,但在收盤時重新收復失地,重回發行價之上。 美國投資者對中國互聯網公司等高科技公司的偏愛,在新華信的《2004年中國企業海外IPO年度報告》中也有體現,根據這份報告的統計數據,2004年在美國上市的10家中國企業中,有9家是互聯網、IT、通訊類等高科技公司。 作為全球的資金中心,進行巨額籌資的大型中國公司和被納斯達克青睞的中小規模的中國公司同樣獲得了喝彩。2004年11月16日,網通成功登陸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開盤一個小時便大漲17%,而在此之前,網通的上市前景并不被看好,上市日期一再推遲。在投資者的眼中,中國網通(行情 論壇)在固定電話網絡上沒有中國電信(行情 論壇)的規模大,在發展前景上也沒有擁有移動電話牌照的中國移動(行情 論壇)、中國聯通(行情 論壇)明朗。但是網通最終完成了破冰之旅,股票順利發行。 雖然美國股市對中國概念股通常持正面評價,但是在美國上市的不利之處也非常明顯,高昂的上市維持費用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在香港這筆費用最低可能不到一百萬多港元。而在美國,即使一個小公司,一年的維持費也要到120萬~200萬美金,只有稅后利潤超過1000萬美金的企業才有實力支付這筆費用。另一個問題同樣令在美國上市的中國概念公司頭疼,美國證券市場的監管比中國香港、新加坡的證券市場監管要嚴格的多。目前新浪(行情 論壇)正在面臨美國兩家律師事務所的集體訴訟,網易、UT斯達康、51JOB、中國人壽(行情 論壇)等也曾經面臨訴訟的風險。 新加坡嶄露頭角 在三地證券市場中,新加坡將自己比喻為中小企業上市的天堂。 2004年7月23日,浙江八方電信正式在新加坡掛牌上市。上市公司的注冊資金僅僅為5000萬美金。八方電信最早開始醞釀在香港上市,然而突如其來的SARS風暴和歐亞農業事件的余波,使得香港市場對中國民營概念股風聲鶴唳。與此相反,對中國民營企業有特殊偏好的新加坡依然敞開了資本大門。八方電信最終將其落腳點選在了新加坡,其創始人葉天云事后感慨 “如果那個時候進入香港股市,未必會對我們有利。” 新加坡證券交易所主管中國市場的助理總裁凌東鷹認為,新加坡之所以對中國中小民營企業有如此大的吸引力,主要原因在于上市門檻較低以及鎖股期短。企業在新加坡上市的標準有三個,符合任意一個即可,一是稅前利潤過去三年累計達到750萬新元,每年不少于100萬新元,有三年營業紀錄,符合此項的對市值沒有要求;二是稅前利潤在過去1~2年累計達到1000萬新元,符合此項對市值和營業紀錄都沒有要求;三是上市時市值達到8000萬新元,符合此項對稅前利潤和營業記錄都沒有要求。由于民營企業對于鎖股期特別敏感,新交所對于這方面的要求比較寬松,只是要求在主板上市的發起人不能在6個月內出售全部股份。 去新加坡上市另一個好處也顯而易見,新加坡的股市人為炒作少,在新加坡上市的佳杰科技公司的老總劉偉認為,不像暴張暴跌的香港股市,新加坡股市比較平穩,非常適合中國的中小民營企業來融資。從新華信報告提供的數據來看,雖然新加坡市場對中國企業比較陌生,但是2004年,在新加坡新上市的中國企業數量增長極其迅猛(2002年為0,2003年為14家,2004年為31家)。 雖然上市條件和交易規則有所不同,試圖分肥中國經濟成長的美國、中國香港、新加坡三地資本市場同樣對中國企業熱情地伸出雙手。美國市場在融資規模方面的優勢以及對科技企業的偏好,中國香港出于文化和區位因素對中國企業的認同,新加坡市場對中小民營企業的鼎立支持,三地資本市場應該為每一個試圖踏出海外上市這一步的中國企業家所熟知,量體裁衣才能為自己設計最便捷的資本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