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商股份(600694)公布國家股變動的提示性公告稱,日前,公司接到控股股東大連市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通知,2005年2月25日,大連市國資委與中國百聯(香港)有限公司、上華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簽署《中外合資大連大商國際有限公司合資合同》,三方共同出資16億元成立合資公司,其中大連國資委以其所持有的公司29.5%國家股股份計78769987股作價6.4億元作為出資,占注冊資本總額的40%。合資公司經營期限為30年。本次國家股變動后,合資公司將持有公司29.5%的股份,大連市國資委依然持有公司7.75%的國家股。
點評:據了解,早在去年上半年,大商集團就曾向主管方大連市商業局提交了一份改制方案,探討和百聯合作的可能性,最終卻被大連方面否決。之后,大商與華潤集團、大連萬達集團和幾家外資零售企業也進行過接觸,也都是無疾而終,2004年三季度大商的資產負債比率接近70%,而在通常情況下,這個數字超過30%-40%就比較危險了。有消息稱,一方面是大商不肯讓出控股權,最關鍵的原因還是大商的資金和負債問題給合作方帶來太大的風險壓力。百聯終于不顧風險接手大商。應該說除了看中大商的網點優勢之外,讓百聯短時間內迅速做大是上海積極推動的主要原因。畢竟,百聯作為合資公司的第一大股東,不僅可以分享大商的銷售成果,整合后的銷售更有望突破1000億,為進入世界500強打下基礎。因此,對于大商股份而言,此次合資顯然有利于緩解公司的經營壓力,使相應的風險暫時得以控制。否則,像大商股份這樣的家長制企業,很可能重蹈雙鶴藥業和伊利股份的覆轍。因此,這也許就是牛鋼比鄭俊懷更聰明之處。當然,網點重疊、競爭仍是百聯和大商整合后面臨的首要問題。而且,如果百聯的介入不能帶來更預期的協同效應,那么大商在前幾年片面追求擴張速度所遺留下來的種種問題,則很可能以一種更劇烈的形式爆發。
(紫/編制)(來源:金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