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聞網-成都晚報訊
據《華夏時報》目前,國家統計局公布了一份最新調查結論:“6萬元-50萬元,這是界定我國城市中等收入群體家庭收入(以家庭平均人口三人計算)的標準。”在我國,“中產”首次得到了這樣清晰的數字化界定。
6萬門檻怎么來?
“6萬元-50萬元”的標準來自國家統計局城調隊的一份抽樣調查。這項調查歷時4個多月,發放問卷30萬份,有效問卷263584份。據相關人員解釋,“6萬元-50萬元”的標準“并不是一個單向的推導,也是用結果驗證了的”。測算的起點來自于世界銀行公布的全球中等收入階層的人均GDP起點(3470美元)和上限(8000美元),要將這兩個數據相應轉換為中國的中等收入群體指標,牽涉到三重換算:人均GDP和人均收入之間的換算,美元和人民幣之間的匯率換算,購買力評價標準換算。但對于購買力評價標準這個最重要的指標“在我國是保密的,不能公布”。根據三重換算而來的收入參考標準,家庭年均收入下限6.5萬元,上限是18萬元左右,同時考慮到我國地區間居民家庭收入差距較大,最終被界定出來的標準是6萬元-50萬元。按照這個標準推算,到2020年,中等收入群體的規模將由現在的5.04%擴大到45%。
中國特色的“中產”
中國的現實,是政府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中的中高層領導干部成為“中產”的機會最大,因為他們占有資源,擁有優越的社會地位。相關學者指出,在中國,“收入與社會地位事實上并非正相關”。比如學者教授,在發達國家都屬于社會的中產,有極高的社會地位和豐厚的物質收入,但在目前的中國大陸,學者的收入甚至有可能低于中等收入人群底線。同樣,在擁有政治資源的群體中,收入也成為并不可靠的指標,這個群體的工資并不高,但是他們由職務而來的可支配收入很可能遠超于我們的視野。對于私營企業主是否納入中產,同樣是一個“中國特色問題”。在西方的評價體系中,這部分人占有生產資料,因而不屬于新中產,但是目前的中國社會,這個群體卻是中產強有力的支撐部分。
中產究竟是什么?
在社會學者和經濟學家的研究中,普遍認為,“中產”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說,實際上是一種思想狀態而不是經濟狀態,或者說,不僅僅是經濟狀態。地位聲望、教養職業、經濟收入、社會交往,這些統統都是不能回避的指標。
衡量中產階層的指標
1、一定的知識資本及職業聲望:主要是指具有中等以上國民教育學歷水平,具有專業技術資格。
2、職業的工作、勞動方式:從事以腦力勞動為主的職業。
3、就業能力:擁有較高學歷,掌握并提供市場稀缺的職業專業技能,所從事的職業具有較高的市場回報。
4、職業權力:對其管轄的工作對象擁有一定的調度權,對其上司及業務安排有一定的發言建議權。
5、收入及財富水平。
6、消費及生活方式:有能力支付中等水平的個人及家庭消費,在解決溫飽的基礎上,為滿足家庭成員豐富的文化精神需求提供必須的物質條件。
7、對社會公共事務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張宛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