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陳天翔發自上海
在沒看《華氏9·11》之前,是不知道“凱雷投資”這個名字的。
邁克爾·摩爾讓世人知道了凱雷投資這顆雙子星的另一面——凱雷集團通過旗下的21個基金,管理著160億美元的資產,它給投資者的年均回報率高達34%,這也使凱雷集團被稱作“全球最具吸引力的賺錢機器”。
盡管如此,這個政治背景足以讓所有第一次聽到它名字的人產生敬畏之情的私人投資基金,在中國市場上的知名度顯然沒有讓它擁有與其背景相等的關注度。“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直接投資公司之一,凱雷集團在中國還沒有完全打出自己的品牌。”
不知道凱雷的名字,但并不表示它在中國市場上沒有作為。
姑且不說,這個有著濃厚政治背景的投資集團現在把目光轉向了中國的改制企業,對于同樣有背景的改制企業來說,會不會成為雙方合作的一個障礙,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凱雷在從中國市場上回收利潤的同時,也在收獲著好名聲和知名度。如今只要它一開口要和國內某個公司合作,眾多媒體就會不厭其煩并毫不吝嗇地對這類消息加以報道,其中,不乏《華爾街日報》、英國《金融時報》的身影。報道的側重點也由原來太保吸引海外投資,變成了凱雷投資國內企業。
正是這家實力、魅力、魄力、毅力并存的全球最大的私募投資機構,卻在上海和太平洋保險集團(下稱“太保”)上演著一場在幾年中不斷翻演的“雙簧”。和正統的雙簧不同的是,凱雷在不停地說話,而太保只是用搖頭或者點頭來表示,而凱雷把出聲的地方也選擇在了遠離中國的英國或者美國。
劇本的名稱叫《參股》。
相比較凱雷在新能源、寶途國際、攜程旅行網、艾德斯國際、太平洋百貨公司、聚眾傳媒等公司上的操作手法,這次與太保的合作,簡直就是一盆沒有沸開的、不折不扣的、令人乏味的“火鍋”——所有關心這件事的人都成為了被凱雷和太保兩者組成“筷子”上夾著的“羊肉”,在完全缺乏新意的鍋里面,涮呀涮呀,時間燙長了,現在已經提不起任何食欲了。
現在只剩下凱雷和太保當事人雙方了。一個在充當著“對心愛的人進行鍥而不舍追求的好小伙”,頻拋媚眼,讓人看了直擔心它會不會因此而閃了眼睛?而另一個則在假裝矜持,在經歷了和澳大利亞AMP、美國安泰、AEGON、花旗、高盛、ING等公司的一系列“曖昧接觸”和自身的償付能力已經嚴重不足,而被保管層亮了黃燈后,還始終把自己定位在“待字閨中”的純情少女。
凱雷亞洲創投始終標榜自己與其他的VC不同,“凱雷是一個投資平臺,自然希望投資門當戶對的企業,并把所投資的企業成為行業老大”,按凱雷的規矩,在選擇項目前進行的調研一般都在進行了兩三個月,大浪淘沙之后的幸存者自然是和凱雷“門當戶對”的企業,而在投資之后,凱雷會利用其在全球的各種資源優勢幫助被投資公司力爭行業的領導位置。這一點倒是非常符合太保的口味——太保在中國內地保險業排在第三位,在中國人保、平安保險相繼在海外成功上市而成為“中國金融企業形象”后,國內只剩下了太保一個“巨無霸”還在為消除償付能力不足、壽險利差損、車險競爭遺禍、上市受阻、投資實業觸犯《保險法》等一系列麻煩而作努力。
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太保太需要凱雷這樣的伙伴了。
在看到另外三個國內主要競爭對手的股價在港交所不斷飄紅的時候,太保似乎也終于感覺到了,在2004年里,自己也是如此地接近幸福。
2004年,也是太保著手引入外資參股事宜的第四個年頭。人們已經不在乎凱雷是否會參股太保,而是猜想凱雷將以何種方式參股太保。就像當年地球人還沒有登上月球,就已經開始考慮該在月球上造點什么建筑一樣,一切都是那么的超前。
凱雷是否會用杠桿收購?是通過增資擴股,還是直接轉讓股權?凱雷有沒有為自己設計太保上市后的退路?有太多的問題了。直到在最近一次凱雷出聲要入股太保后,開始流傳了一個最近版本的計劃——“凱雷并不是簡單的資金注入,而是要對太保壽險進行管理改造。太保壽險的董事會中將引入5名外方董事,此外凱雷還將對壽險公司的精算系統、產品設計、風險控制等國內壽險公司相對弱項進行改造。改造的結果將是太保上市的最大賣點。”
年關將至。在年內,太保和凱雷的合作幾乎沒有成功的可能了。剩下來需要大家思考的問題則是,在我國這樣一個資本市場剛剛起步,各類配套制度都不完善的大環境下,凱雷的下一個投資對象是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