詢價制促進中國投行角色復位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18日 16:21 《財經時報》 | ||||||||
本報實習記者 劉應坤 中國證監會日前發布了《關于首次公開發行股票試行詢價制度若干問題的通知》及配套文件《股票發行審核標準備忘錄第18號-對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詢價對象條件和行為的監管要求》。在《通知》中,中國證監會明確了將從2005年1月1日起,對所有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發行人,包括目前通過發審會審核、等待發行的公司,都要求采用詢價方式發行。
據中國證券業協會秘書長聶慶平介紹,目前國際上通行的股票定價制度一般有兩種:一種是固定價格發行制度(Fixed price)。通常做法是由發行人與保薦人商定一個固定的IPO價格后,直接向公眾募股。另一種是建倉制(Book Building)。通常做法是由保薦人和發行人商定一個股票發行的市盈率區間后,通過路演詢價,由機構投資者投標申購股票數額,再由保薦人或主承銷商配售股票的發行定價方式。 在此次證監會就詢價制度發布正式通知以前,國內的IPO事實上采取的就是所謂固定價格發行制度。一般是采取在IPO項目通過中國證監會發審委審核以后,在發行開始前,預先確定市盈率,然后再由市盈率結合凈利潤倒推出發行價格,然后以這個價格向公眾募股。而這種發行方式往往使監管機構成為人們詬病的對象。 正如前面所言,IPO定價的焦點集中在市盈率上,市盈率得到提升,就可以顯著提高股票發行價格,從而圈到更多的錢,因而,市盈率成為了企業和監管機構博弈的焦點。針對這種情況,中國證監會一度采取了硬性規定不超過20倍的政策,而這成了行規。這種一刀切的方式固然簡化了問題,但是也使一些質地好、有發展前景的公司和質地一般的公司同等待遇,這就扭曲了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 意識到這個問題,證監會也曾經在2000年放開閘門,規定企業可以自主決定發行市盈率,但隨即應驗了那句老話“一收就死,一放就亂”。閩東電力爆出了88倍市盈率的天價,原計劃4元多的發行價,被機構瘋狂申購,而將發行價提升到了11元募集資金,比公司預想的募集資金數量高出了7個億。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監管機構只好又收緊政策,重新端出了20倍市盈率上限的法寶。 在監管機構因為發行價頭痛之時,這種制度上的失調也使本為證券業界最高端的投資銀行業務在國內淪為人人皆可分一杯羹的低端產品。競爭的核心在于拉關系,搞項目。 由于國內資本市場的相對封閉性,資本市場上一直流傳著“新股不敗”的神話,國內以前采取的固定價格發行制度對于投行而言,做IPO項目基本上不存在發行風險。因而,對于國內投行來說,做IPO項目的核心競爭力并不是國外同行所看重的所謂“定價”能力,而是公關能力,只要能拿到項目,就包賺不賠。于是,國內的投行就陷入了死不了也長不大的尷尬境地,很難像國外同行那樣,通過定價能力的競爭而實現優勝劣汰,從而造就像國外的高盛和摩根斯坦利這樣的頂級品牌。 針對這次證監會發布的《通知》,中國證券業協會秘書長聶慶平也給予了高度評價。他指出:“通過這項改革,所有的發行方案和發行價格應該是根據證券市場的需求進行調整確定的,這就有利于為投資銀行和證券公司更多地貼近市場,享有自主權,把發行業務、承銷業務做得更好。詢價制對股票發行制度的市場化操作和改革創新提供一個制度框架。” 盡管制度框架的改進要真正發揮作用還需要假以時日,但可以預見的是,詢價制這一舉措的實施將必然加大國內股票發行失敗的風險,國內本土的投資銀行將更加關注“定價”這一核心競爭力,從而逐漸適應自身的角色復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