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高華躋身中國資本市場 中金公司棋逢對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12日 11:16 中國經營報 | |||||||||
作者:特約撰稿 岳冰清 在中國市場度過了難耐的2003年,高盛終于走出陰霾。 2004年12月2日,高盛集團宣布,該公司已獲得中國證監會批準,在中國組建投資銀行合資公司。
權威人士透露,這家被命名為高盛高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的合資公司將由投行業界傳奇人物方風雷出任董事長,執行總裁將由高盛選派一名美國人擔任。由于剛剛獲批,具體事務的明朗化還需要等待一到兩個月。該人士說:“高盛沒有十分的把握年內能夠獲批,所以,事情的推進只能按部就班。畢竟人力有限,攤子不能鋪得太廣。” 12月7日傍晚,記者與正在香港的方風雷簡短通話,發覺對方心情愉快。方的秘書徐捷說:“我們希望不那么被關注。” “高盛高華”是誰? 在合資公司中,高盛將擁有33%的股份,而高華證券則擁有其余67%的股份。公司成立以后,高盛高華可以承銷本地上市的A股項目、人民幣企業債券和可轉換債券,也可提供國內金融顧問及其他服務。通過這一新成立的實體,高盛將首次為中國國內客戶提供全面的投資銀行服務。 目前,新合資公司還沒有正式成立,有關合資公司的規模、具體章程、市場定位以及業務細節尚未出臺。 事實上,今年9月8日,中國證監會發布公告,同意組建北京高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并原則上同意高華證券成立后可以與高盛(亞洲)有限責任公司設立一家外資參股證券公司。 北京高華證券公司由方風雷為首的投資者團體及聯想控股有限公司共同創辦,為綜合類證券公司,注冊資本10.72億人民幣,高華證券持有在中國境內經營全面證券業務的執照,可經營A 股及A股可轉換債券的經紀和交易服務以及其他經許可的業務。高華證券的參股方——聯想控股有限公司、北京厚豐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北京高望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北京德尚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均出資2.68億元,各占25%的股份。 公告發布后,有媒體記者從北京工商行政管理局查閱企業資料顯示:北京德尚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北京厚豐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和北京高望創業投資有限公司,不僅注冊資本同為2.68億元,三家公司的注冊時間也均為2003年10月28日,登記資料均標注注冊資本“待繳”。這些企業的法人也都是自然人。北京德尚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是查向陽(持股60%),另一個自然人股東為徐捷(持股40%)。北京高望創業投資有限公司的自然人股東為章星(持股60%),另一自然人股東為熊云(持股40%)。北京厚豐創業投資有限公司的自然人股東分別為方風雷(持股60%)和李群梅(持股40%)。章星、查向陽、熊云和徐捷都曾經在中金、中銀國際和工商東亞任職,李群梅現為高華證券的財務總監。 與此同時,國家發改委批準方風雷等6人,向高盛?亞洲?有限責任公司借用國際商業貸款9775萬美元?折合人民幣8.04億元?,用于繳納德尚、厚豐和高望三家投資公司的注冊資本。這是中國個人借用國際商業貸款的首例。有媒體記者采訪發改委外資處有關人員時獲悉,方風雷等6人首先進行了立項,然后由北京市發改委將立項上報給國家發改委,最后由國家發改委審批獲得該項貸款的資格。 “高盛模式”獨一無二 接受采訪的香港、內地業內人士幾乎都相信,高盛擁有收購方風雷持有的高華證券股權的權利,一旦監管環境允許,高盛高華可能將與目前的高盛(亞洲)融合,成為其名副其實的全資子公司。 有海外媒體報道稱,為了高盛高華順利獲批,高盛斥資6200萬美元救助陷入困境的海南證券,而這家證券公司與高盛高華沒有任何瓜葛。 有曾經供職于高盛的投行人士說,貸款給個人,并與之組建合資公司,有悖于高盛傳統,高盛歷來走高層路線,與強勢團體共榮,從它在全球從事政府私有化項目最多這一點即可一目了然。顯然,高盛目睹了摩根士丹利與中國建設銀行聯姻的“七年之癢”,汲取先行者的經驗教訓,才做出如此驚人之舉。 銀河證券首席研究員左小蕾認為:“高盛雖然支付了相對高昂的門票成本,但省下了協調成本,回避了文化沖突。” 里昂證券資本市場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兼全球協調人傅德禮早些時候接受國內媒體采訪時指出,“高盛模式”的難點是,中國究竟有多少個“方風雷”?對于外資投行來說,是否能找到一個令其放心的,具有政府背景、國際投行背景的合作伙伴,并將1億美元借給他,并不是容易的事。即使有與方風雷相似背景、相似經歷的人,但他們是否擁有方風雷相同的膽量來接受這筆巨額的貸款也是問題。中國國際金融公司(以下簡稱“中金”)董事總經理畢明建說:“這個模式獨一無二。” 中信證券研發部總經理徐剛亦認為這個案例“絕無僅有”,但他的理由是,沒有哪個外資投行肯像高盛這樣高價購買“入場券”。 一路“過關斬將”,先后獲得國家發改委、中國證監會和國務院批準,高盛高華最終得以躋身中國資本市場。左小蕾感嘆:政府的支持力度之大顯而易見!分析人士認為,這說明監管部門下決心要引入國際一流投行先進的經驗。 方風雷曾先后出任中金公司副總裁、中銀國際和工商東亞總裁。曾經與方共事的老友這樣評價:此人雖非科班出身,但對項目的判斷力和感覺獨特,在政、商兩界的人脈關系令人望塵莫及。而人脈關系對投行來講恰恰屬“務實”范疇。 受訪的業內人士對高盛高華的成立基本持積極而平靜的態度,上海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方星海說:“高盛進入有助于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相形之下,他們更期待高盛能夠將先進的理念、獨特的文化和全新的機制帶進來,“它的模式可能是完美的,但還要看具體的運作”。 中金的對手 目前,處于國內第一梯隊的大券商中,中金、中銀國際、國泰君安、中信的市場定位與之相似。事實上,中金公司以它各方面的優勢在高端市場獨占鰲頭。業內人士評價,勢均力敵的人脈關系,完全相同的市場定位,中金與高盛高華的競爭在所難免。左小蕾認為,中金需要一個競爭對手,壟斷市場畢竟不是好事。她說:“國內的券商還沒有意識到,還有兩年金融業將全面開放,危機感和壓力還不夠大,引入一個強勢競爭者,會促進國內券商自強。” 海外輿論認為,這項具有開拓性的交易將使高盛在快速增長的中國市場給競爭對手造成巨大沖擊。而這一觀點并沒有得到內地專業人士的完全認同。徐剛認為,高盛高華要形成真正的沖擊還要再等三到四年。廣發證券資產管理部黃偉文認為,現在說高盛高華能給競爭格局帶來什么變化還為時尚早,三年后也許可以談到這個問題,關鍵要看它的耐力。他判斷,高盛高華也許會像當年的中金公司一樣,“三年不鳴,一鳴驚人”。成立于1995年的中金公司,其第一個項目是在1997年與高盛聯合承銷中國移動的香港上市,此案例后來成為業界有口皆碑的經典回憶。 明年是中金公司成立10周年。截至2004年6月30日,該公司完成了約330億美元的海外股本融資,約500億元人民幣的A股股本融資,約80億美元的債券融資,約550億美元的兼并收購交易。雖然從1999年起獲得開展國內業務的許可,但中金目前80%的業務仍為跨國業務。中金董事總經理畢明建透露,中金已經開始在歐美布局,“走出去是必要的”,畢說,“可能將中金置于死地的真正對手是海外大投行”。 2004年度內,高盛過去投資的平安保險、中國網通和中芯國際相繼在中國香港地區或海外市場上市,融資額皆在10億美元以上。同時,高盛完成了盛大、騰訊和中興通訊等幾個“特色”項目的上市。此外,高盛在發債、財務顧問和直接投資方面的表現亦可圈可點。 業內人士普遍認同,高盛高華將秉承高盛服務于高端客戶的傳統和優勢,“他們不可能做中小型企業,沒有那么大面積的網點是原因之一”。 熟悉高盛的人士說:“高盛高華的競爭優勢可能來自于高盛全球知名的品牌和對品牌的保護與建設,以及所提供的專業服務。”有香港投行人士認為,此舉是高盛的變相減價策略。他說:“第五大道的店賣高價,重在打品牌,而真正賣貨的是紐約郊區的平價店。”受訪的內地業內人士普遍認同,高盛高華的國際化背景是它的一個好賣點,但能否順利開展業務,還要看站在方風雷團隊背后的支撐力量有多強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