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石案連鎖效應 監管層被推向失信深淵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02日 14:55 時代信報 | ||||||||
胡斯然/文 “王小石事件”很快出現多米諾骨牌效應,它所傳遞的并不限于發行部明確將此次發審委委員的名單進行公示,也不限于證監會對于融資態度的改變,把本來準備上市的一些大盤股基本上都停下來,更不限于一向有點張揚的證監會行事作風開始轉向低調。
“王小石事件”的連鎖反應的最終落腳點還是投資者對一些利好消息的冷漠,對管理層公信力的質疑,進而讓本來冷得發抖的股市更加凄涼。 11月29日,滬深證券交易所聯合發布了新修訂的《股票上市規則》,并將于12月10日起正式實施,但出乎人們意料,市場對此反應平淡,當日上證綜指和深成指分別以1354.56點和3257.74點開盤后下滑。 根據慣例,投資者對各類政策、消息等表現出來的反應一向敏感和激進,但在《股票上市規則》出臺后竟然看不到半點痕跡,股指延續了上周的跌勢。雖然新規則大大提高了信息披露的可操作性,使信息披露制度更加完善和細化,也增加上市公司的透明度,能有效遏制內幕交易,更減少了主要靠公司的信息披露來了解股票的投資者的信息不對稱影響,但它仍然沒有多少刺激作用。 這個時候再來看“王小石事件”,就會發現它的嚴重性已經遠遠超過了該事件發生的條件與背景,超過了股市到底有多少潛規則存在的質疑,真正令人恐怖的,是投資者對國內證券監管的公信力產生懷疑,以至于國內證券市場無論推出什么政策與建議,無論推行什么法律與法規,投資者都無法信任。試想,如果市場的投資者對市場中最后一道利益的保護屏障失去信心,那么這個市場的未來也就令人質疑。 其實,市場早就風雨飄搖,“王小石事件”只不過是一注催化劑,讓市場投資者的信心雪上加霜,監管層的公信力愈加脆弱。 一項研究表明,14年來,上海與深圳上市公司創造利潤僅6965億元,卻從社會公眾股東手里融資9675億元。這個數字的比照結果是,大股東凈資產的增值多靠新股發行及再融資獲得,也即溢價過程中流通股東的貢獻。或者說,對社會公眾高溢價發行新股和配股直接的結果是,發起股東大獲暴利,社會公眾利益大受損失。而一級市場過高的發行價格難免令上市公司產生“做”的沖動,虛假信息引發的各種過度投機和違規行為,更導致市場整體失信。 這種失信令只虧不贏的中小投資者早就寒心,但與之相對的上市公司、證券公司、基金等機構參與者,因為只贏不虧,對“失信”行為趨之若騖。而市場的不公平規則在嚴重的利益導向下心安理得地存在。 這些不公平規則是誰制造的?又是誰在執行?難道監管機構沒有觀察到這種現象,沒有看到這些利益關系所在,依然讓一些“圈錢”目的非常明顯的偽劣公司上市? 監管層在“王小石”事件暴露后顯得異常尷尬,但這種尷尬來得有點遲,在我們市場發展的十幾年里,國內股市一個又一個大案不斷地被揭露出來,多少投資者因此弄得傾家蕩產,股市給投資者的恐懼感日漸加深。 因此,《股票上市規則》雖然是滬深證券交易所聯合發布,但依然受到牽連,其實受到“王小石”牽連的,交易所只是其次,“利益鏈條”的兩端——上市公司和投資者的處境更是尷尬:上市公司融資難,投資者投資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