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宏 上海報道
“出于個人性格原因”一直刻意保持低調的馬明哲,罕有接受傳媒采訪的經歷。但近期部分海外媒體關于“平安上市前曾贈送股份給有關人物”的傳言,令這位平安集團的董事長打破了沉默,親自站到臺前澄清。馬明哲11月3日在上海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說:“首先,平安是一家公眾公司,我作為董事長必須給股東和投資者一個說法;其次,這樣的謠言損傷
了中國上市企業在海外的整體形象,身為中國人我也有責任出來辟謠。”
此前,中國平安保險集團常務副總經理、新聞發言人孫建一也為此接受中國新聞社記者訪問說:“這絕對是無中生有的造謠。”
49歲的平安集團董事長馬明哲是保險業中的一位傳奇人物。
他以13人的隊伍、400平方米的辦公場地、從產險起家,用16年時間發展成一家橫跨保險、銀行、證券、信托領域,資產達到2500億元的金融集團,一家擁有88億美元市值的海外上市公司;有人說,他具有杰出的超前意識,在1993年一次臺灣之行后便著力拓展壽險市場,十一年后坐上中國壽險界第二把交椅;在眾目期待的年金市場上,平安又將率先獲得一張牌照。
“從骨子里來說,他是個非常傳統的中國人,尊重傳統美德,重視家庭”,熟知馬的員工說。但“骨子里傳統”的馬明哲并不拒絕先進的西方商業思維。他領導的平安是國內最早推進國際化的金融企業,早在1994年就率先引入境外機構投資者,積極延攬海外金融精英。平安也是國內最早意識到風險管控重要性的保險企業,聘請國際精算師、會計師,制訂國際標準的財務報表,十年前就著手海外上市的準備。
在銀行保險風行業界的2003年,平安保險在“市場份額急劇下降”的批評聲中調整業務結構,比同行提早了整整兩年。“經過業務調整,我們的業務結構得到了明顯改善,內控措施和業務質量都上了一個臺階。”馬說。這種業界癲狂時期的冷靜,令平安證券得以逃脫行業虧損的漩渦。在目前證券業普遍陷入代客理財和自營業務泥潭時,平安已提前幾年金盆洗手,“平安證券沒有任何歷史包袱。”
11月3日,馬明哲在上海平安大廈接受了本報記者兩個小時的專訪。
“贈股之說純屬天方夜譚”
經濟觀察報:現在海外有些傳言,說平安在上市前給有關人士贈送了股份。你對此有何看法?
馬明哲:這完全是無中生有、天方夜譚的笑話。一是根據我國的《公司法》,我國實行的是公司股本募集實收資本制,任何一個股東要獲得股權必須要投入真金白銀。公司自身是沒有股票的,股票是在各個股東手中的,公司哪來的股票送人?公司任何一個人都沒有權力拿股東的股票去送人。
其次,從平安自身的管理制度來講,這更不可能。平安從1994年引入摩根士丹利、高盛,它們最大的特點就在于幫助所投資的公司完善公司治理。我們同時也是國內第一家使用國際會計師和國際精算師的保險公司。像摩根士丹利、高盛這些美國的大公司,難道它們會容忍公司做這種事情嗎?從公司的管理來講,公司的透明度是很高的。我們不是上市前才完成內部運作的規范化,平安的上市是在十年前就開始準備。一切上市運作都是按照法律和法規嚴格的要求。(下轉04版)
上市時,公司還聘請了國內外會計師、律師進行了一年的盡職調查,上市材料經過了保監會、證監會、銀監會等國家有關部委及香港聯交所的嚴格審核。公司股票的成功發行表明公司的經營管理是透明的,是經得起檢驗的。
經濟觀察報:這可不可能是某些股東的問題呢?現在部分媒體披露出平安股東有兩個較為神秘的公司——源信行和寶華投資,可否說說它們的情況?
馬明哲:平安上市之前,每一個股東在不同時期的股份轉讓和變化,除了公司股東大會、董事會和監事會的內部審議批準外,還必須經國家監管部門逐個審查和批準,上市時又再次經過了國家各個金融監管部門的嚴格審查。關于公司所有股東的情況,在招股書上都有完整的披露。源信行和寶華投資這兩家公司所擁有的股份是從招商局集團受讓而來的。這是他們新老股東之間的正常股權交易。招商局是中國著名的、經營作風嚴謹的老牌大型國有企業,它們的領導人也都有著超凡的智慧,他們難道會把股份白白送給他人嗎?何況國有資產轉讓本身還有一套更加嚴格的審批程序。
“我的股權只是紙上畫餅”
經濟觀察報:為何在平安的整個發展過程中,股東結構會出現那么多令人眼花繚亂的變化?
馬明哲:在公司發展不同時期,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部分股東與公司長期發展目標不一致,如果協調不好,公司的發展就會受到限制。金融業對資本的需求較大,公司在不同時期就出現過多次股東變化。公司創始時只有兩個股東,都是國有股東。隨著業務的快速發展,原有股東已經很難提供足夠的資本去滿足公司的發展,公司就實行股份化。股份化后,公司仍然有很多股東是國有企業,它們的資金來源主要是工業資本,對一個有任期目標的國有企業來講,是很難支持資金的長期投資的,否則在任期內這些國有企業領導無法向上級交代。因此,當時中國資本市場的結構上還沒有真正的財務投資者,或是戰略投資者。1994年,我們引入了摩根士丹利和高盛,他們是財務投資者,追求的是中長期的投資回報。此后,匯豐作為戰略投資者進入,承諾上市三年內股權鎖定。平安上市后,我們的股東結構就達到了一個比較理想的狀態,可以為各種類型的股東創造價值。十年來,我們始終堅持著一個目標:為股東創造價值、創造利潤。離開的老股東賺到錢,高興離去;新加入的股東愿意分享公司長期投資的價值。現在我們已經完善了股東架構,公司實力也得到加強,公司發展進入了一個更加良性的循環。
經濟觀察報:平安的員工持股計劃是如何運作的?
馬明哲:平安股東中的江南和新豪時作為獨立法人,代表19200名平安員工共同持有公司的股票,平安所有員工都沒有直接持有公司的股票。平安是深圳最早的員工持股試點單位,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得到了政府和有關部門的認可。員工將自己的資金集中投資到江南和新豪時中,與其他股東一樣,以平等的價格獲取公司的股份,把自己的利益與公司直接掛鉤,這可以增強員工的向心力,使員工共同分享公司發展的成果。在上市前的海外路演中,員工持股計劃成為投資者看好平安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員工都敢拿錢投資平安,為什么他們不敢呢?平安有19200名員工和公司共同發展,這使我獲得了最大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經濟觀察報:按照公司上市招股書披露,你擁有0.16%的公司股權,這部分股權將如何兌現?
馬明哲:在海外推介時,有一位基金經理問我們,你和孫建一(平安集團常務副總)是公司創始人之一,僅持有公司0.16%和0.14%的股權,是不是表明你們對公司的信心不足?這就表明不同國家、不同文化對這個問題有不同看法。同時,這部分股權目前還只是在紙上畫餅。目前平安的員工持股只是法人股,不能夠自由流通,因此只能享有每年的分紅。公司上市時,法律上并沒有嚴格要求披露間接持股的詳細情況,因為每個員工持股在公司股本中所占的比例不大,但我們還是主動要求披露。在上市前我們也把1萬多名持股員工的名單,而非僅是公司的領導,都上報給有關部門,整個過程是非常透明的。
“我面臨的最大挑戰在創業初期”
經濟觀察報:在具備多個金融機構的集團框架下,你認為平安未來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
馬明哲:一是產品。平安有不同的業務單位,擁有強大的產品開發能力,可以圍繞客戶的需求向客戶提供不同的金融產品;二是服務上的優勢。在統一的品牌下,我們可以向客戶提供最好、最標準化的服務。標準化的服務是國際的潮流,也是匯豐等國際一流金融企業在服務上的特點。另外,我們還擁有國際化的管理團隊、龐大的銷售網絡,以及平安獨特的文化理念。總而言之,我們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總結為“國際化標準,本土化優勢”。
經濟觀察報:正如你提及的匯豐,國際金融界普遍認同未來保險業的競爭將越來越明顯地體現在服務質量上,對此平安將有什么舉措?
馬明哲:在上市的同時,我們除了整合銷售渠道、提升業務品質、強化內部管理外,公司重點在進行大后援的整合。我們將對集團整體的客戶群、渠道、產品和后臺進行全面的整合,力爭用幾年時間打造一個國際一流的綜合金融服務平臺。通俗一點說,我們想做成“一個廚房,多個餐廳”,好比我們在一個大酒店里,要建一個現代化的廚房和多個漂亮的餐廳,想吃粵菜的人去粵菜餐廳,想吃川菜的人去川菜餐廳,而你在后臺的統一廚房就可以根據不同的需求提供不同的菜式(當然這個廚房擁有不同技藝的專業廚師,更有內部嚴密的分工協作)。這個廚房就是我們的統一的后援中心,這些餐廳就是我們的人壽保險、財產保險、證券、投資及銀行等客戶群及為客戶群服務的銷售渠道。在統一的后援中心平臺上為不同的客戶需求、不同的產品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這個服務的內容是多元化的,服務的標準和流程是一致性的,服務的便捷性方面是一站式的,即“多元化,標準化和一站式”。
經濟觀察報:最后我想問一個個人的問題,你從1988年平安創業以來,遇到的最大挑戰是什么?
馬明哲:每天都有挑戰,每天都有成就感。若說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平安剛剛成立時,當時我既要推銷保險,還要推銷平安。國內只有一家保險公司,許多人對保險幾乎是一無所知。我們的員工去推銷時,說了半天后別人還以為是在賣保險箱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