訴訟已危及上市公司生存 制度缺陷造就犯罪基因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0月25日 12:17 和訊網-證券市場周刊 | ||||||||
翔實的數據顯示,大量訴訟已經開始危害上市公司的健康,各類訴訟造成上市公司損失的數據也是直線上升?梢钥隙ǖ卣f,訴訟事項的背后往往蘊涵著經營活動和財務運作的風險,并最終在利潤表中體現出來。
主管部門加強監管以后,很多隱藏的問題暴露;上市公司業績滑坡,滋生出新的問題;股市大盤上揚的時候,“水漫金山”,一些上市公司問題掩藏于水下,而股市大盤下挫,上市公司的問題也就浮現了。廣而論之,這是上市公司近幾年來涉及訴訟陡增的重要原因。 細而言之,大股東占款、關聯交易、違規擔保、委托理財等是引發訴訟的直接原因,由此導致的每一樁訴訟內部都錯綜復雜、細密如織?梢詳喽,委托理財糾紛的滯后反應還將慢慢顯現。這也決定了相關訴訟的增長趨勢。 重要的是要探究證券市場訴訟大量產生的基因缺陷,因為這種因素使投資者承擔著不應承擔的風險。事實是,中國證券市場的特殊性在于,更多訴訟并非產生于上市公司參與市場競爭而發生的摩擦,而是產生于制度缺陷。于是,就像是一場宿命,當監管者著手整治發生在老公司的老問題時,又不斷有新公司帶著“犯罪基因”走入這個市場 本刊記者 李中東/文 今年6月17日,內蒙古寧城縣泰峰玻璃制品有限公司向法院申請*ST寧窖(資訊 行情 論壇)(600159)破產還債,從而開啟了“中國上市公司破產第一案”的序幕。4個月后,還是在那家地方法院,債權人和公司的暫時和解,使得*ST寧窖度過訴訟危機。 Z先生充分體會到了起死回生這種境界。當10月15日,從千里之外的內蒙古赤峰市中級人民法院傳來*ST寧窖和債權人達成和解的消息時,Z先生幾個月來一直懸著的心終于放了下來。 來自山東的投資者Z先生2003年初花幾十萬元買入*ST寧窖,當時是想博一下“ST板塊”,沒想到帶來了無窮的麻煩。Z先生目前不僅投資賬面損失慘重,而且由于債權人要求*ST寧窖破產還債,完全可能面臨血本無歸的境地。 與Z先生同樣面對絕境的是一萬多名投資者,而另一方面是處境同樣好不到哪里的債權人。今年9月25日,247家債權人申報債權,總債權高達2.7億多元,而*ST寧窖的資產極差,2004年中報顯示的5705.35萬元凈資產可能還不夠債權人“塞牙縫”。但證券市場就是這么充滿戲劇性,由于有當地機構愿意接盤債務,*ST寧窖總算暫時度過生死關,至于*ST寧窖能否順利完成債務和資產重組,Z先生連說不敢想,還是走一步看一步吧。 從當年的鄭百文(600898)到后來的ST輕騎(600698),再到現在的*ST寧窖,一家家上市公司上演起死回生的神話。但是,如果我們反過來思考就會發現,這些年來上市公司離破產退市越來越近,仿佛有一張巨大的網,將上市公司越纏越緊;又好像有一種病毒在上市公司中蔓延,侵蝕上市公司的資產和利潤,破壞整個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這就使上市公司越來越多感受到的訴訟風險。 濃烈的血腥味道 “蓮花集團并非想借錢不還,實在是他們自己也沒錢。如果有錢,他們早就還上了。”蓮花味精(資訊 行情 論壇)(600186)相關負責人如是解釋大股東蓮花集團侵占上市公司資金行為。 一名普通投資者李凱以蓮花集團占用上市公司巨資并對流通股股東構成侵權為由將蓮花集團和蓮花味精告上法庭。法院受理并審理此類案件尚屬首例。 “好像是坐了一趟過山車,從上市的巔峰落入質疑的谷底!江蘇瓊花(資訊 行情 論壇)(002002)董事長于在青做夢也沒有想到,財務部門得到董事會授權進行的自營國債投資變成了委托理財,闖下大禍。 因為委托理財“地雷”,欲訴訟索賠的投資者憤言自己受傷于江蘇瓊花這支“中小企業板里的罌粟花”。 這些經典話語只是2004年眾多糾紛的一部分,相當多的公司在2004年被卷入各類官司中,其中的極至就是*ST寧窖。但是那些訴訟中“平庸之輩”應該更引起我們的重視,2004年上市公司中報關于訴訟的所有數據,已經使我們聞到了越來越濃烈的血腥味道。今后還有多少蓮花味精,還有多少*ST寧窖?中國證券市場“究竟還有多少故事沒能表現于數字,但在未來將使這些數字發生改變”。 據《證券市場周刊》對1340家披露2004年中報的A股上市公司不完全統計,涉及訴訟金額共計297.88億元,占涉及訴訟上市公司凈利潤的480%,占涉及訴訟上市公司凈資產的155%;占上市公司凈利潤的30.57%。 而大量訴訟已經開始危害上市公司的健康,各類訴訟造成的上市公司損失的數據也是直線上升。據有關機構統計,2001年上市公司平均訴訟損失為350.11萬元,到了2003年就已經高達15494.23萬元。而上市公司訴訟損失的最大金額也由2001年的71540.00萬元,迅速增長到了2002年的113498.86萬元,2004年這一數值更是達到了291916.00萬元。 對于局部市場的統計也進一步顯示了訴訟的殺傷力。據深圳證券交易所的有關統計,在披露2004年半年度報告的深市505家上市公司中,有144家公司披露訴訟仲裁事項,涉訟金額共69億元,比2003年增加了13%。平均每家涉訟金額比2003年增加22%,達到了4791萬元。 可以肯定地說,訴訟事項的背后往往蘊涵著經營活動和財務運作的風險,并最終在利潤表中體現出來。深市144家涉訟公司計提的預計負債為30億元,占涉訟金額的43%。對于許多企業而言,企業經營性虧損的數額所占比重并不大,而很大一部分虧損來自訴訟和壞賬損失。 對于訴訟的驚人上升,《證券市場周刊》聽到過兩種闡釋。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吳曉求的說法樂觀:上市公司近來官司密集是證券市場逐步進入法治軌道的一個表現。他認為,合同糾紛是經濟生活中的正常現象,也是調節經濟生活的重要形式。上市公司解決問題時選擇訴諸法律,說明上市公司的行為越來越趨于理性。 而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賀強教授更愿意把這種現象解釋為“水落石出”:監管部門加強監管以后,很多隱藏的問題暴露;上市公司業績滑坡,滋生出很多問題;股市大盤上揚的時候,“水漫金山”,一些上市公司問題掩藏于水下,而股市大盤下挫,上市公司的問題也就浮現了。 任何一種解釋都不如數據具有說服力,分析2004年上市公司中報訴訟問題,應該同時看到上市公司半年報暴露其他三大問題——關聯方占用資金、違規擔保、委托理財損失。事實上,訴訟問題與其他三大問題之間密切關聯。中報顯示,有相當部分的訴訟正是產生于前三大因素。 而中國上市公司大量訴訟的將把證券市場和投資者帶向何處?也許我們應該更多地考慮一下“國情”,它形成了中國證券市場問題的特殊性。 危機邊緣的ST公司 有著千億級胃口,虎視眈眈“一年籌資額也不過千億級的中國股市”的上市銀行,首先咬傷了自己。2004年中報顯示,無論是按照訴訟金額,還是按照涉訟數量,排名前三的都是銀行類上市公司(見表1),分別是深發展(資訊 行情 論壇)(000001)、華夏銀行(資訊 行情 論壇)(600015)和招商銀行(資訊 行情 論壇)(600036)。它們的涉訟金額分別是29.19億元、22.37億元和18.07億元。浦發銀行(資訊 行情 論壇)(600000)則以10.33億元“屈居”第七。 銀行類上市公司在訴訟問題上當仁不讓自然與行業有關,但誰又能說與仍在進行的那場爭論——“是先解決好問題再上市還是通過上市解決問題”無關呢? 即便如此,2004年中報仍然不能反映銀行類上市公司涉及訴訟的全貌。像華夏銀行,由于年報中僅披露了單筆金額在1000萬元以上的未決訴訟情況,目前投資者還難以清楚,在該金額標準之下的有沒有涉及未決訴訟的貸款?金額又是多少?這一塊業務帶來的風險又會有多大?根據相關媒體調查,華夏銀行廣州分行存在將大額貸款化小后分多次放貸的情況。而這一現象在銀行界并不少見。 不過,與訴訟最為相關的仍是“ST板塊”的公司。披露2004年中報的127家ST類公司,有77家涉及訴訟,涉訟比例在60%以上。其中ST公司有39家,*ST公司為38家。 在按照“訴訟金額占凈資產比例”進行排名后(見表2),前15名中除了深信泰豐(資訊 行情 論壇)(000034)和合金投資(資訊 行情 論壇)(000633)兩家,其余13家全部為ST公司。按照訴訟金額排出前15名,則ST公司占到7家。 更為重要的是,ST公司與訴訟的親密關系表現——因為訴訟,所以ST。 這一點,從預計負債上可見端倪。截至今年6月30日,共有93.64億元的預計負債沉沉地壓在161家上市公司肩上,占這些上市公司股東權益的7.03%,凈利潤的118.87%。在有高額預計負債的上市公司中,ST公司居于絕對統治地位。在有關機構統計的10家預計負債最多的上市公司中,除了長安汽車(資訊 行情 論壇)(000625)以外,其余全部是ST公司;在預計負債超過1億元的22家公司中,有20家是ST公司。 預計負債由或有負債確認而來。根據企業會計準則,如果與或有事項相關的義務是企業承擔的現時義務、該義務的履行很可能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和該義務的金額能夠可靠地計量,或有負債應確認為負債,在“預計負債”中反映。企業計提預計負債,將直接降低企業利潤。 巨額預計負債往往是問題公司淪落的見證。一旦確認巨額預計負債,巨額虧損立時顯現。于今年8月4日“帶帽”的ST托普(000583)中報披露,在公司主營業務利潤本來就下降的情況下,由于擔保等問題計提了大額預計負債,公司上半年產生巨額虧損6億多元,成為上半年每股收益最低的上市公司。 盡管問題公司的臉色并不好看,但卻是我們研究訴訟基因的最佳族群。 一般而言,企業因未決訴訟和票據貼現等因素,計提一些預計負債在所難免。但是我國一些上市公司計提巨額預計負債,卻是以大股東占款、對外擔保、委托理財等為主因。這再次證實了訴訟與上述三種行為的正相關。 上市公司或大股東占款或對外擔保或委托理財或兼而有之——對方無力償還——上市公司計提大量預計負債——公司虧損躋身ST行列,已是一些問題公司淪落的常見軌跡。上半年預計負債余額最多的*ST石化(資訊 行情 論壇)(000013,200013),在高達12.4億元的預計負債中,替關聯企業向銀行借款提供擔保可能產生的負債2.8億元,替外部企業向銀行借款提供擔?赡墚a生的負債9.4億元,替藍波公司“五年還本”銷售提供擔保可能產生的負債0.2億元。 如此說來,也許該沒有任何一個市場的法律糾紛能像中國證券市場的法律訴訟這樣有規律可循了。然而,這也正是訴訟之于中國證券市場最為可怕之處:擔憂并不真正產生于數字的進一步上升,而產生于這種趨勢的不可避免。 訴訟源頭之大股東操控 一大慶普通股民李凱上法庭向蓮花味精大股東蓮花集團索賠100元討說法,督促蓮花集團償還欠款。然而,被欠10億元巨款的蓮花味精不僅對著公眾連連擺手說“大股東占用上市公司巨額資金現象在股市里很普遍”,還把巴掌打向了李凱和法院:“李凱要求大股東在三個月內解決資金占用問題沒有法律依據”,“法院不應受理此案”。 上市公司大股東占用上市公司資金無疑是資本市場上司空見慣的故事,不同的是,欠錢的與還錢的,與其說是兩廂情愿,不如說是監守自盜。不然,ST猴王(資訊 行情 論壇)(000535)何以乖乖地讓身上的“猴毛”被猴王集團拔得一根不剩?ST棱光(資訊 行情 論壇)(600629)甘愿被珠海恒通搞得精光?粵金曼(000588)更是被其大股東生生地拖退了市?…… 中國證券市場的大股東“一股獨大”產生于制度本身,是先天缺陷。因此,只有中國投資者才會經歷這樣的噩夢。此時,訴訟對于上市公司的重要性讓位于產生訴訟的根本起因:大股東占款和大股東將上市公司作為一個棋子的騰挪。 沒人能相信,貪婪的背后沒有陰謀。 數字更加能夠顯示欲望是多么難以抑制。2004年上半年,深市505家上市公司中共有225家上市公司存在向關聯方提供資金的現象,占上市公司總數的44.55%,報告期內向關聯方提供資金的發生額高達288億元,期末占用余額368億元。其中ST公司合計提供資金余額為119.32億元,占總余額的32.37%。滬市上市公司資金占用發生額總計282.2億元、資金占用余額448.7億元。 在A股涉訴上市公司中,關聯方欠款最多的公司是三九醫藥(資訊 行情 論壇)(000999),關聯方占用上市公司資金余額高達283232.94萬元?毓晒蓶|占用資金情況嚴重的公司中,ST公司占有相當大的比重。 既然大股東占款是引發訴訟的一個主要因素,因此訴訟多寡在某種程度上取決于大股東占款情況能否改善。情況樂觀嗎?盡管在證監會的《關于規范上市公司與關聯方資金往來及上市公司對外擔保若干問題的通知》中,對關聯方資金占用進行了限制,但并未明確關聯方資金占用與總資產之間比例的最大限度,也未說明一旦超過限制比例,上市公司將會面臨什么樣的處罰。事前監管無力,那么事后處理有招嗎?“以股抵債”究竟是上市公司的窮途末路還是監管者的黔驢技窮? 此時,李凱向蓮花味精大股東蓮花集團索賠變得富有革命意義。上海聞達律師事務所的宋一欣律師甚至建議,應鼓勵中小投資者積極告狀。在他看來,投資者通過司法途徑維權是有效防止大股東進一步“掏空”上市公司的手段。 投資者通過司法程序保護自身的權益,同時也能限制上市公司或是其大股東的胡作非為,或許這正是上市公司面臨的眾多訴訟中最為缺乏的一種形式。 訴訟源頭之擔保殺傷力 讓我們看一看那個登峰造極的“TOP公司”(ST托普),ST托普創下了1000多家上市公司中的三項之最,一是控股子公司最多,達到46家;二是對外擔保次數最多,達63筆;三是銀行借款訴訟案件最多,達58件。這只是它在2004上半年的“業績”,在2003年,這家公司對外擔保事項多達100余筆。 2003年6月27日該是ST托普高效的一天。在這一天,它同時為兩家關聯方公司——托普集團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和成都西部軟件園股份公司提供15筆、金額近1.5億元的違規擔保。但是,2003年10月,四川省高院就托普軟件(資訊 行情 論壇)的前身——川長征對四川聚酯股份的近3億元貸款擔保做出判決,要求托普軟件承擔1/2連帶責任。隨即,自貢市國資委也就1993年的一筆2275萬元貸款提起訴訟,托普軟件等價的150畝土地及地上5處房產相應被查封。緊接著,成都、陜西、深圳不斷有針對托普系企業的債務訴訟案件被市場得知。單在成都中院,來自建行、工行和招行及各個公司訴托普軟件、托普科技(行情 論壇)(8135.HK)和托普發展等同系企業等待執行的涉案金額就高達7200萬元,其中還包括數起上市公司秘而不宣的訴訟案件。 壞消息總是接二連三。托普軟件于2004年2月公布預虧公告,預計由于在為聚酯股份擔保案中敗訴,2003年全年業績將出現虧損。 這該算是一個極端的例子嗎? 對于上市公司對外擔保,北大教授陸正飛曾用過這樣一個形象的比喻:警察在街上巡邏,如果發現了小偷而沒抓,那自是他失職;但若滿街行人都是小偷,還僅是警察的責任嗎?這是一個極端的說法嗎? 2004年中報顯示,上市公司擔保余額為353.83億元。其中對外擔保數額最大者為*ST中科(資訊 行情 論壇)(000931),達到近59億元,為凈資產的6.16倍。對外擔保數額超過凈資產的上市公司有30家。而超過對外擔保總額在凈資產50%上限的公司更是達到了80家之多。 盡管管理層對違規擔保制定了更為嚴格的監管措施,但一些上市公司的違規擔保數額仍進一步上升。837家滬市上市公司中有180家存在違規擔保情況,涉及的總金額為279.98億元,違規擔保的金額占上市公司擔保總額的26.72%。深市505家上市公司中涉及擔保的公司311家,擔保總額達420億元,其中上市公司違規擔?傤~為131億元,比年初的109.04億元上升了20.10%。逾期擔保余額為113億元,比年初的72億元增長了57.62%。大部分違規擔保集中于10家公司,占到違規擔?傤~的71.57%。 有跡象表明,上市公司“擔保圈”范圍正在不斷放大,其性質也在異化。 擔保對象從大股東向控股子公司轉變。由于控股子公司并不是上市公司,其在信息披露、市場監管等方面受到較小約束,上市公司對其擔保,體現在年報上的可能僅僅是簡單幾句,將控股子公司的名稱、擔保的金額簡單交待一下就完事了。對于投資者卻很難判斷其中存在的風險程度。 查詢上市公司因為擔保而被牽掣進的訴訟,可說是輕而易舉:*ST中科(000931)2003年10月披露,公司為華運達公司在建行北京分行額度為1.5億元人民幣、期限為1年的貸款提供擔保,因華運達公司未履行按時還款義務而被要求承擔連帶責任。 一方面違規擔保使上市公司承擔巨大的訴訟風險,另一方面一些上市公司企圖利用滯后披露掩蓋真實風險。上市公司的這種行為不僅使自己在投資者面前嚴重失信,同時也給資本市場埋下了無窮的隱患。 訴訟源頭之委托理財 也許我們該相信物極必反的道理。今年上半年,上市公司委托理財頻頻踩響“地雷”,成為不斷放大市場恐慌的重要因素。上市公司委托理財到底有多少筆?風險究竟有多大?隨著中報要求增加披露報告期內新發生的委托理財累計金額、委托理財余額、逾期未收回的本金和收益累計金額等內容,上市公司委托理財的總貌似乎也全面呈現在投資者面前。 共有35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委托理財情況。澳柯瑪(資訊 行情 論壇)(600336)全資子企業青島澳柯瑪集團空調器廠委托新華信托投資股份有限公司進行信托投資,兩筆合同金額高達2.7億元,這也是目前上市公司中最大的一筆委托理財。在35家披露委托理財情況的上市公司中,涉及訴訟的有10家。 部分公司委托理財損失嚴重。2004年中報顯示,505家深市上市公司中有32家公司涉及委托理財,本期新增委托理財金額74500萬元,本期收回委托理財94966.52萬元,期末委托理財余額為179213.48萬元,逾期未收回的委托理財本金和收益累計額為41011.3萬元。上述32家委托理財公司中,只有8家公司有收益,共計1069萬元;有5家公司因為委托理財計提12431萬元的減值準備;其余公司均無收益。 但事實是,投資者更為相信,他們看到的不過是冰山一角。《證券市場周刊》在早些時候做過《委托理財末路》的深入報道(見2004年7月3日第24期),有些問題已經無須贅述。在這里,我們只關心一個話題:還有多少委托理財會轉化為訴訟?精確運算這個問題的難度就像想知道“還有多少新婚夫婦會在將來離婚”。但我們可以從數據中大體了解未來趨勢。 首先,不要相信委托理財是有閑錢的上市公司才會進行。從披露情況看,一些資金狀況比較緊張的上市公司,本來理應將資金集中用于主營業務的發展上,但仍對委托理財情有獨鐘。華源股份(資訊 行情 論壇)獨立董事在公司擔保事項發表意見時稱,公司處在主營業務開拓階段,項目投資量較大,目前的資金來源主要通過銀行貸款解決,公司對子公司借款提供擔保是銀行融資必不可少的條件。另一方面,公司在主營業務以外的資金活動卻非常活躍。中報顯示,公司在上半年就動用了7000萬元進行委托理財,同時自營股票投資總額6000多萬元,委托理財采取決定收益率方式,上半年取得收益250多萬元,自營投資則因賬面虧損,計提了472萬元的跌價準備。 盡管2004年中報強化了委托理財情況的披露要求,但僅有12家公司全面披露了受托方的基本情況、收益的確定方式、投資范圍等必要的信息。有些上市公司一直將委托理財作為表外資產,待受托方喪失償還能力時才進行披露。 媒體的實際調查情況與公開數字的差異也進一步說明了危險的存在。“現在100多家券商或大或小都有委托理財糾紛。”與“回扣經濟”難舍難分的委托理財注定身上要帶有罪惡因子?梢詳喽,委托理財糾紛的滯后反應還將持以時日。這也決定了相關訴訟的增長趨勢。 上市公司訴訟宿命 其實,大股東占用上市公司資金、關聯交易、違規擔保又有哪個不是老問題呢?可以看到,中報中有相當部分上市公司是“舊案未了新案速生”。在2003年,蓮花味精經過監管部門的巡查暴露出大股東巨額占款問題,其占款金額由2002年底的2億余元,猛增至2003年8月的8億余元,對如此短短幾個月時間內占款金額的飆升,普遍的判斷是,其實這部分占款未必全部發生在2003年1月至8月,究其原因,2003年蓮花耗時三年的技改完成,集團與上市公司進行了資產清算,由此使得技改過程中發生的一些占款問題一并暴露出來。 海外的證券市場或許可以給我們以借鑒,哪怕這種借鑒是有限的。談到中國人壽(行情 論壇)(2628.HK)在美國被投資者集體訴訟一案時,專司此類案件的一位美國律師蘭道爾.斯特恩梅耶評論:“如果你是一家美國上市公司的高管,請你設身處地為購買你公司股票的投資者考慮一下。舉個例子,一家航運公司聲稱,該公司一艘輪船存在一定風險,可能撞上冰山而沉沒。就說泰坦尼克吧,它已經在半路上沉沒,而公司的聲明仍然說它有遇上冰山而沉沒的‘前景’。在已經發生既定事實的情況下仍然聲明只是有發生的可能,這準確嗎?” 這位美國大律師顯然仍然難以想象中國投資者的困境:事實上,如果不是倒霉遇到了媒體“較勁”或是撞到了監管者的槍口上,大多數上市公司連“遇上冰山的‘前景’”這樣的聲明都不會做。并且在信息披露方面,歷來是“魔高一丈,道更高一尺”。監管部門剛剛強調今年中報委托理財信息披露問題,結果上市公司或者開始通過分期分批進行委托理財,或者利用控股比例較低的子公司委托理財以規避信息披露義務。 在已經發生的訴訟中,尤其是因為大股東占款、關聯交易、違規擔保、委托理財等因素引發的訴訟,幾乎每一樁訴訟內部都錯綜復雜、細密如織。自“德隆危機”爆發以來,“德隆系”相關上市公司一直連續不斷地爆發訴訟官司,據初步統計,已披露的與“德隆系”相關的上市公司訴訟資金達23.48億元。在疲憊中倒下的龐大身軀,其波及面從三個核心股,延伸到十幾家上市公司、券商和商業銀行。 與此同時,上市公司在面對訴訟時將變得“更加脆弱”。9月1日起,最高法院將開始實施《關于審理企業破產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新規定擴大了破產案件受理范圍,股份制公司也在受理之列,從而為證券市場的上市公司破產提供了初步的法律依據。這也正是*ST寧窖能否成為“破產第一股”議論不斷持續的誘因。 從當年的鄭百文到濟南輕騎,再到現今的*ST寧窖,上市公司一次次被推上破產的邊緣,又一次次被“有形之手”拉回到股市的幸福生活。但是,“狼”終究會來,在此之前,中國證券市場至少必須搞明白“狼”為什么會來。 重要的是應認真對待中國證券市場訴訟產生的基因缺陷,因為這種因素使投資者承擔著不應承擔的風險。事實是,中國證券市場的特殊性在于,更多訴訟并非產生于上市公司參與市場競爭而發生的摩擦,而是產生于制度缺陷。于是,就像是一場宿命,當監管者著手整治發生在老公司的老問題時,又不斷有新公司帶著“犯罪基因”走入這個市場。 “存在的問題不上升為訴訟也依然存在,投資者的投資信心是由于問題受損傷,不是由于出現諸多官司才受損傷!边@句話可以作為一個注解,幫助我們了解現實境地。將來,不論我們是探討全流通還是訴訟仲裁制度,都應該設法去除中國證券市場的這個致命病毒。 (本刊數據室汪瀾對此文亦有貢獻) 【版權聲明】本文為證券市場周刊授權刊登之作品,其他網站不得轉載本文全部或部分內容,除非經和訊網-《證券市場周刊》授權許可。 |